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门头沟华章
作者 喻华锋
发表于 2025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北京市门头沟区坚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扛牢首都发展重要门户职责使命,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径,聚焦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细分赛道”,着力完善政策体系、产业生态、发展要素,构建符合区域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经过全区努力,彻底改变了高新技术产业近乎“白纸”的状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从0到1”的历史突破,门头沟区成为全市人工智能重点布局区和重点建设的E级智能算力高地、全市首个超高清应用示范区、全市7个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之一,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因势利导谋发展着力打造“专精特新门头沟”

2020年,随着区内最后一座国有煤矿关停,门头沟区正式迈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新阶段。面对转型发展新形势新任务,门头沟区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瞄准“三大细分赛道”持续发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23·7”洪水灾情等冲击带来的影响,凝心聚力夯实产业发展的框架底座,为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蓄势赋能。

一是坚持破立并举、谋定后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地区落实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区站在发展新起点、培育新动能的主动选择。转型之初,面对资源型产业退出、地区亟需发展新动能的状况,全区保持“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定力,锚定“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方向,努力在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级高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等重大战略中抢抓机遇、找准赛道,持之以恒培育符合地区转型发展需要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使“专精特新”成为地区新名片,实现了地区从“千年煤城”到“京西智谷”的蝶变。

二是加强区级统筹、机制建设。在明确细分赛道的基础上,区级层面加强统筹部署,不断完善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坚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分管区领导强化协调,组建“京西智谷”产业工作专班。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京西智谷公司等平台作用,全方位对接市场资源,依托华为、百洋医药等头部企业做强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分类标准,明确3个大类、17个中类、131个小类产业标准,对全区企事业单位精准识别,对产业发展情况动态监测。截至2024年12月底,初步形成包括329家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监测名录,其中,人工智能企业217家(占比66%),超高清数字视听企业38家(占比11.5%),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企业74家(占比22.5%);规模以上企业59家,规模以下企业270家。

三是强化顶层设计、多维发力。发挥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多项国家级、市级政策叠加优势,出台《门头沟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门头沟区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以及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产业等专项产业发展政策。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