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首发”城市地标
作者 陈希琳
发表于 2025年3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

得“新”应“首”,既是政策导向,也是现实之需。抢抓首发经济,不仅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对于非一线城市来说,同样是发展的机遇窗口。

近年来,首发、首秀、首展、首演、首赛花开遍地,各大城市可谓“争奇斗艳”。基于多重优势,上海着力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成效显著。2021年到2024年,上海每年新增首店数量始终保持1000余家的增长,圈“首”争“发”优势已现,但从整体态势来看,首发经济发展格局尚未定型,北京、深圳同样显现出强大吸引力,杭州、成都受到新品牌青睐,西安、广州在首展方面展现独特优势。

面对消费升级、创新驱动这两个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主题,发展首发经济,不仅是城市吸引力的直观展现,更是对城市治理领导力、决策力、动员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一次考量。

发展首发经济,要避免走入三个误区:其一,避免“盲目跟风追首发”,重概念、轻实质;其二,避免“千篇一律争首发”,重经验、轻事实;其三,避免“虎头蛇尾抢首发”,重形式、轻成效。

要坚持创新驱动促首发。首发经济的表象之“新”在于新鲜,指向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等语义范畴。首发经济的本质之“新”则在于创新。基于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它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模式,要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内在统一的角度,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要坚持因地制宜聚首发。我国城市已经具备开拓首发经济的基础条件,但优势各有不同。有的具备“超大城市”的规模优势,有的具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有的具备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有的具备能源矿产的资源优势……总体来看,因地制宜依然是推进此项工作的首要原则。此前,商务部就表示“将加快出台推动首发经济的政策文件,指导各地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也提及“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

要坚持求真务实抓首发。一是增进首发认识,形成拥抱市场前沿、鼓励探索创新和注重引领示范的浓厚发展氛围。二是培育首发品牌,既打造企业品牌,也打造“首发城市”品牌,实现双向赋能。三是放大首发效应,针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制定首发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支撑。

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而非权宜之计。补上消费短板,首发经济是一个重要抓手。只有让“流量”变为“增量”、“噱头”变“赚头”,才能真正形成品牌培育与城市发展、产业升级与消费扩容的多赢局面。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