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医院“公立”身份模糊
作者 孙爱民
发表于 2025年3月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曾经数量多达7000多家的国企医院,于2022年完成剥离改制。尤其是在2017年至2022年的最后一轮改革中,有978家是通过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进行整合。

这些原本由大中型厂矿企业及各部、委、办等主办的近千家医院,如今身份如何?在财政支持、专项补贴、人员编制、税收减免等方面,能否得到与政府办公立医院同样的待遇?

“国企办医与其他的公立医院相比,待遇相差很大。建议政府部门在医院投资规划、学科建设等方面,适当给国企医院给予一些倾斜。”一家央企二级医疗公司总经理说,希望至少国企医院能在承担救助、疫情防控等公益类突发任务时,也能得到同等待遇,在其他方面形成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长效机制。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对《财经》表示:“社会各界对于国企医院‘公立医院’身份的认识仍然模糊,部分地区国企办医仍未真正平等参与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国企办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深层次问题。”

从“国企的医院”,到“国企办医院”

2017年,国资委等六部委出台《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企办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关闭撤销、资源整合、重组改制四条路径,并要求于2018年底完成。这一指导意见,给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国企医院制度改革下了最后通牒。

彼时,经过十多年的剥离、改制,尚有2500多家医院仍然靠背后的国有企业输血。截至2022年6月,国资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525个医疗机构,已完成改革2515个,完成率为99.6%。其中,移交地方政府506个,纳入了地方公立医院的体系;关闭撤销591个;引入了社会资本改制的440家,催生突破万张床位的北大医疗集团、新里程健康集团。

而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整合的978家医院,则重回国有企业医院的行列。

不同的是,改革前,“国企医院”是指国有企业创办的医院,医院是企业的副业;改革之后,“国企医院”是指国有独资、全资或国有控股企业实际控制的医院,医疗健康是企业的主业。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