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市值何以超千亿?
作者 康国亮 成孟琦
发表于 2025年3月
蜜雪冰城走的“平价”之路,最终撬动了超千亿市值的大生意。图/视觉中国

蜜雪冰城的上市之路(蜜雪集团,2097.HK)走了四年,但其股价翻倍仅用了七天。

万得(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收盘,蜜雪冰城股价报于406港元/股,其间,上市后的第七个交易日(3月11日)蜜雪冰城股价涨幅实现翻倍,3月12日股价一度涨至448港元/股,相较202.5港元/股的发行价累计上涨121%,总市值突破1700亿港元,达到1702亿港元,成为首只市值突破千亿港元的新茶饮公司。

截至3月14日,蜜雪冰城的市值为1541亿港元,这一市值约相当于4个古茗(1364.HK),10个茶百道(2555.HK),73个奈雪的茶(2150.HK),奠定了其“新茶饮市值一哥”的地位。

蜜雪冰城上市后不仅带动了其他新茶饮股的股价表现,也使得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审视新消费赛道的投资叙事。

凭借“平价”+“下沉市场”的组合策略,蜜雪冰城从河南郑州的一个刨冰摊起步,成长为坐拥数万家门店的全球最大现制饮品企业。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蜜雪冰城在全球拥有46479家门店,全年卖出90亿杯饮品,门店数量超过了传统的全球化餐饮连锁巨头星巴克和麦当劳,截至2024年底,上述两家公司的全球门店数分别为40576家和43477家。

相较于其他新茶饮企业主打“消费升级”的发展路径,蜜雪冰城走的是一条“平价”之路,2元一支的甜筒,均价8元的奶茶,最终撬动了超千亿市值的大生意。

一位参与蜜雪冰城上市进程的人士对《财经》表示:“蜜雪冰城的成功上市及股价大涨表明市场对消费类股票的认可,蜜雪冰城通过高效的供应链和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大规模扩张,其成功并非仅仅因为低价,而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太平洋证券研报分析认为,蜜雪冰城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实现极致成本控制,以低价策略穿透下沉市场,再以超大规模反哺供应链效率,形成闭环,其护城河在于持续迭代的供应链能力以及规模效应。

随着蜜雪冰城上市后的股价大涨,背后股东及投资机构均实现可观的账面浮盈。然而,随着新茶饮赛道竞争日益激烈,蜜雪冰城能否守住固有的下沉市场优势?同时,其在国内市场赖以生存的供应链模式能否在海外市场成功复制?这些将成为其步入资本市场后面临的挑战。

股价翻倍股东受益

2025年3月初上市的蜜雪冰城,仅用了短短七个交易日,股价便较发行价翻倍,市值也突破千亿元。但其此前的上市之路却并不平坦。

2022年9月,蜜雪冰城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A股上市申请,之后该上市申请失效。此后,蜜雪冰城决定转战港股,分别在2024年1月2日和2025年1月1日先后在港递交上市申请,并于2025年1月6日获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后于2月14日通过港交所聆讯,3月3日上市。

有一位港股投资人告诉《财经》,蜜雪冰城上市递表从来都抢在第一时间,包括2024年及2025年首个工作日就向港交所提供了上一年的初步营业数据,这在其他行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成立28年来,这家中国最大的现制茶饮企业在上市之前,仅融资过一轮,2020年12月,高瓴、美团龙珠和CPE源峰成为蜜雪冰城的股东。

彼时,蜜雪冰城实际上并不差钱,其2021年的净利润已达到19亿元,和首轮融资额20亿元相近。

“良好的盈利状况和现金流,成为蜜雪冰城仅开放一轮投资的主要原因,很多机构都希望能参与但都未能如愿。”上述港股投资人表示。

如同唯一一轮上市前融资一样,蜜雪冰城在港交所公开招股时,就像一块超强“吸金石”,吸引了全球市场的资金与目光,认购当日便收获了1800倍的公开募资额。最终,蜜雪冰城斩获5258倍的超高公开市场认购倍数,认购金额突破1.8万亿港元,超越2021年快手1.26万亿港元的融资额,成为港股“冻资王”。火爆的认购使股民中签率变得超低,最终,认购2000手才能稳中1手。

公开市场散户打新火爆,令公开认购比例由最初的10%调高到50%,这也就压缩了机构投资者的国际配售比例。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