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大火,让更多人关注到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今年全国两会上,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向《财经》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关于改善市场环境,更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陆铭从改善融资环境、营造创新氛围、破除舆论场对“资本”“资本家”的负面印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当前,民营企业以绝对优势占据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5年2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在92%以上。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全国在科创板共上市企业583家,其中482家为民营企业,占比约83%。
全国工商联2023年12月开展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比达92.72%。
一方面民营企业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另一方面,陆铭表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从“IT桔子”发布的数据来看,自2021年以来,中国新增独角兽数量已经出现连续四年下滑,并处于近十年最低点。
民营企业面临的科技创新难题是什么?如何让更多民营企业愿意挑起科技创新的大梁?如何诞生更多科技型“独角兽”?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
营造包容自由活跃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特点。
一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创新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陆铭向《财经》介绍,当前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创新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渠道不足的情况。头部民营科技企业也面临风险投资不敢投,海外资金不敢进等难题。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融资之困不应成为民营企业创新路上的“绊脚石”。陆铭建议,要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扩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也建议,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包括政府通过遴选的方式对一些涉及“卡脖子”关键领域的创业转化提供专项支持,打通科技创新产业链“最后一公里”。基于此,孙东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优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准入机制、调整资金支持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以及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建议,确保科研资金能够“用在刀刃上”。孙东明表示,这些建议旨在让国家的科技资金更加精准地投向有潜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真正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
除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近期,DeepSeek和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大火,让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良好创新生态的重要性,这也引发了各界对“为什么是浙江”“为什么是杭州”的思考。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杭州之所以能诞生这样的民营科技企业,与其良好的创新生态、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包容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有很大关系。
陆铭表示,其他的城市真正要学的,是要学会杭州的“放手”,尽量不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干预。把创新空间留给企业和企业家。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学术顾问兼首席经济学家魏加宁也表示,从“杭州六小龙”的成功经验看,地方政府助推民企科技创新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包容”“服务”,而不是“管死”,更不是“捕捞”。浙江省、杭州市的创新型民营企业之所以发展得相对比较好,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