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扩内需
作者 孙颖妮 邹碧颖
发表于 2025年3月
图/视觉中国

2025年,扩内需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今年全国两会,“扩大内需”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位上升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重点任务之首。

内需不足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比2023年(7.2%)回落3.7个百分点,全年消费呈回落态势。202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位运行,全年CPI比上年上涨0.2%。同时,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全年负增长。当市场需求不足时,企业的投资活动随之减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0.1%,增速依旧为负,民营经济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问题依旧明显。

需求不足也使得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过去一年,《财经》调研的电器家居、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制造、水泥钢筋等诸多企业都反映,由于居民消费不振,经营收入也下降了不少。

张光辉是深圳一家主营销售电子元器件公司的负责人。他向《财经》表示,由于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减少了对大额电子产品的消费,这也导致上游电子元器件厂商的经营受到较大冲击。

刘刚启所在的消费类芯片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刘刚启向《财经》表示,对于年轻人而言,以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但在当前就业和收入预期不好的情况下,更换这些产品的频率降低了。“厂商生产手机数量减少,直接冲击到我们这样提供消费芯片的企业。”

事实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出现需求不足问题。回顾历史,中国曾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扩内需政策调整,每一次都挺过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西京研究院院长赵建向《财经》介绍,第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叠加国内国企改革、大量员工下岗,出现了一段较长时期的总需求不足。第二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需求大幅下降,出口出现萎缩,当时采取4万亿元扩内需、刺激经济。第三次需求不足则是2012年欧债危机爆发,外需受到较大冲击。当时的扩内需举措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从2016年开始,房地产价格一路大幅上涨。

当前中国再一次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伴随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以及2025年特朗普上台后挥舞关税大棒。“外需面临严峻挑战,扩内需更加紧迫。”

2025年,如何全方位扩内需?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从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展服务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加码财政力度等多方面对扩内需提出了建议。

消费重占“C位”: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

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终点,当内需不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居民消费不振。

俞俊康是一家主营装备制造产品公司的负责人。他向《财经》表示,制造业更新的动力最终要靠市场的消费力。近两年来,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导致很多制造企业的经营比较惨淡,扩大投资或者进行设备更新速度减慢。

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扩消费”列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3月6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消费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25年大力提振消费将是扩内需的核心抓手之一。

2024年,消费整体表现低迷,背后主因是什么?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等多位专家认为,一是当前的就业环境差,居民收入偏低;二是大家对未来的就业和收入预期较差,居民不确定未来是否可以一直能赚钱,尽管现在有储蓄,但是不敢花;三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居民留存未来医疗、养老的保障用钱、不敢花。四是近两年房地产深度调整,房子占中国居民财富约60%,房价下跌,负财富效应影响了消费理念。

明确了居民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2025年扩消费将“对症下药”。

首先,让居民有能力消费的关键是“兜里有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韩保江建议,要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增收,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提升工资性收入就要突出解决好充分就业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

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建议,扩大服务消费,对扩大就业的效果将会很明显。朱海斌认为,2024年中国服务业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6.7%,比制造业的占比(25%)更大,仅仅依靠制造业创新升级达到整体收入增长、就业增长难度很大,过去1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就业岗位是下降的,而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是一直上升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更多。

赵建向《财经》表示,提高就业还应借鉴美国大萧条时期政府、事业单位扩招助力解决就业危机的措施。赵建建议,比如,扩招养老、教育、医疗等一些当前中国存在短板的行业岗位。

除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财产性收入能形成财富效应,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