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收”与“放”
作者 杨建平
发表于 2025年3月

初中数学课堂的“收”

“收”的教学理念是指老师要像魔术师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过来,确保他们专心听讲。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学生们各行其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同学们在下面开小差,能学到多少知识呢?因此,老师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例如,老师可以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们专注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老师成功吸引,开始跟随老师的思路前进。此外,老师还要时不时地提问,以检验大家是否都在认真听讲。这就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游戏,学生们都不敢分心,生怕被老师点名。

初中数学课堂的“放”

“放”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使其能够自主思考和探索。数学并非一门仅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学科,它需要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因此,老师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实验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从而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充满趣味,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同学们齐心协力攻克一个难题时,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其他成功体验难以比拟的。

“收”与“放”的结合要点

实际上,“收”与“放”并非对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老师会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例如,在讲解新知识时,老师会首先“收”住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公式。随后,在练习与巩固阶段,老师则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犹如放风筝,老师先要拉紧风筝线(也就是“收”),使风筝稳定飞行;接着再适时地松开线(也就是“放”),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收”“放”不当的影响

学生角度

学习动力下降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收”得太紧,学生可能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可能会觉得数学只是一堆公式和定理的堆砌,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思维能力受限 过度的“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和探索问题时,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