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幼儿心理状态,助力孩子幸福成长
在生命的起始阶段,幼儿恰似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稚嫩且充满生机。心理学研究表明,0~6岁是大脑神经突触连接最为活跃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认知模式、情绪反应机制将对孩子产生终身影响。
家长们,你们是否常常会被孩子的无理哭闹搅得心烦意乱,被分离焦虑搞得不知所措,因社交退缩而忧心忡忡?别着急,今天就让我们踏上一场科学育儿的奇妙探险之旅,揭开幼儿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助力孩子快乐成长。
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
安全感建构期(0~1.5岁)
幼儿在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基本信任感。借助妈妈的哺乳、爸爸的抚触以及与父母饱含爱意的眼神交流,幼儿逐步搭建起对世界最初的认知框架。研究显示,若孩子在此阶段缺少稳定且持续的照料,其大脑中的杏仁核(情绪中枢)便会过度活跃,影响日后的情绪调节能力。
自主意识觉醒期(1.5~3岁)
随着运动能力逐步提升,幼儿在此阶段迈入“第一叛逆期”。他们开始通过反复说“不”、坚持自己穿鞋等行为,宣告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别担心,这恰恰是孩子自主意识蓬勃发展的体现。让·皮亚杰的认知实验表明,该阶段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思维状态,难以从他人视角看待事物。因此,出现抢夺玩具、拒绝分享等行为实属正常,家长们切勿急于批评指责。从本质上讲,这是幼儿物权意识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是他们在探索自我与外界边界时的尝试。
社会性萌芽期(3~6岁)
此阶段的孩子开始积极与小伙伴们玩耍,他们的前额叶皮质迅速发育,逐渐学会换位思考,进而出现角色扮演等较为复杂的社交行为。你或许不知道,4岁的孩子在集体游戏中已能够运用心理学来推测同伴的意图。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