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如何预防脑卒中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性疾病,其特点为心房搏动快速、紊乱,具体表现为心房各部分的心肌组织进行无组织、不规则的自发收缩,进而导致心率异常。正常人一般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但房颤患者的心率频次能够高达每分钟200次,是对心脏健康的严重预警,甚至与脑卒中有着紧密的关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将为大家科普房颤疾病的基本知识及相应防治措施,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提供科学指南,帮助房颤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维持自身健康。
房颤的发病率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受心脏结构、功能改变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影响,中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房颤问题。房颤疾病的症状有轻有重,多数房颤患者在临床表现出心悸、胸闷、头晕眼花甚至晕厥等症状,并可能合并有高血压或其他结构性心脏病,部分出现体循环动脉栓塞,其中以脑栓塞最为常见。
在致病原因方面,房颤的致病因素较为多元,包括短暂性病因、可逆性病因、家族性病因等类型。过量饮酒、心肌梗死、心脏或胸部手术、心包炎、心肌炎、肺栓塞等是最为常见的短暂性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最常见的可逆性病因,家族性病因则是由基因突变所致,通常在成年之后发生,且呈阵发性。
在房颤类型方面,房颤涵盖初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四种类型。其中,初发性房颤是指首次发作的房颤,阵发性房颤则是指持续时间不超过七天的房颤,此两种房颤发生于早期阶段。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