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如何合理使用退烧药,避免副作用
儿科护理中的退烧药使用指南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退烧药
孩子的正常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通常腋下体温在36~37 ℃。当体温超过37.5 ℃时,可视为发热。但并非所有发热都需要立即使用退烧药。一般来说,如果孩子体温在38.5 ℃以下,且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不适,如哭闹不止、食欲不振、嗜睡等,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给孩子适当减少衣物、多喝水,以促进散热。
若孩子体温达到38.5 ℃及以上,或虽未达到此温度,但已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如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就需要考虑使用退烧药了。因为高热可能会引发孩子惊厥、脱水等不良后果,及时使用退烧药有助于缓解症状,降低风险。有的孩子发热到 38 ℃时就开始哭闹不休,难以安抚,这种情况下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退烧药。
退烧药选哪种,何时用
目前常用的儿童退烧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 3个月以上的儿童,其退热效果相对温和,作用时间较短,一般每4~6小时可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布洛芬则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它的退热作用较强,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每6~8小时可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在选择退烧药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以及发热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孩子有肝脏疾病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等情况,应优先选择布洛芬;若孩子有肾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等,则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更为合适。用药时机除了依据体温外,还需关注孩子的整体状态。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