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世纪性选矿难题 护航太钢高质量发展
作者 常凯
发表于 2025年3月

38年来,他始终扎根在太钢矿山生产建设一线,把大好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太钢的矿山事业。他秉持科学精神,大胆创新,牵头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山西省科技攻关课题,为我国冶金矿山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突破了红磁混合复杂难选微细粒铁矿技术领域多项瓶颈,为山西省钢铁产业发展寻得“金山”。他就是中国宝武工程科学家、太钢矿业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米子军。

多年来,米子军主持太钢矿山的技术和建设工作,推动我国铁矿选矿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如今,早已站在行业顶端的他依旧没有停歇,继续带领团队向着攀登冶金矿山科技创新的新高度不断进发,为太钢乃至我国钢铁工业的原料保供、产业安全保驾护航。

“废矿”变“金矿” 盘活中国最大铁矿资源

2017年,“超大规模微细粒复杂难选红磁混合铁矿选矿技术开发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米子军作为该项目的领军人物,深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意味着什么……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粮食”,我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53.86%,但铁矿自给率较低,严重依赖进口。作为山西最大的钢企,太钢地处内陆,铁矿原料瓶颈尤为突出,自产铁矿比例长期维持在30%~40%,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解决的方法是有,甚至早在50年前老一辈地质勘探专家就给出了答案——袁家村铁矿。该矿发现于1958年,资源储量高达12.6亿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铁矿山,但是由于该矿山矿石种类多、嵌布粒度极微细,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工业化开发,1992年还被国家列为“尚难利用储量”,属呆滞资源,等于从技术上给这座矿山宣判了“死刑”。直到以米子军为组长的科研团队接手该项目开发工作后,才使这座矿山重现生机,改变了“守着金山饿肚子”的尴尬局面。

米子军说:“在太钢接手之前,国家已组织最强科研力量开展多轮科技攻关,已经有几代矿山人对袁家村铁矿开展过深入研究,虽说他们没有打通选矿工艺流程,但这些研究成果给我们团队带来了不少启发。这一难题的最终攻克,实现了几代矿山人的梦想。”

为了解决袁家村铁矿微细粒红磁混合复杂难选矿这一世纪性难题,米子军带领攻关团队,十年如一日,在前人近半个世纪科技攻关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揭示了袁家村铁矿各类矿物可选性的微观机理和各类难选矿物在全矿床各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找到了前辈多轮科技攻关久攻不下的症结所在,突破了系统攻关的瓶颈,终于让这座特大型矿山起死回生,成为支撑太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