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洪利:让石头开出惊世的花
作者 解莹
发表于 2025年3月

易水河畔的艺术追求

1966年,邹洪利出生于河北易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生长在易水河畔。这里曾是荆轲刺秦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地,也是易砚诞生和传承的摇篮。幼年时,邹洪利常常聆听父辈讲述唐代制砚大师奚超父子的故事,也常常目睹老艺人用刻刀雕琢石砚的场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对易砚有了基本的了解,并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情感。“那时候只觉得石头能变成砚台很神奇,但没想到它会成为我一生的牵绊。”邹洪利回忆道。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易县的年轻人纷纷南下闯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邹洪利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是追随时代洪流外出打拼,还是扎根故土守护一门濒危的技艺?

易砚历史悠久,其实物资料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唐代以后易砚不断发展,被列为宫廷贡品,然而到了近代,这项技艺却因匠人流失、工艺粗糙而几近失传。“易砚拥有近2 000年的历史,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我要做易砚的继承人,要把它带到全国,带到世界。”凭着对石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痴迷,邹洪利作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不留后路,追求艺术。

邹洪利说:“是易砚牵绊了我的脚步,让我留下来。如果想把易砚发扬光大,让它走出我们这偏僻山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然我把这项艺术视为我的追求,作出一些牺牲是值得的。”

脚踏实地的钻研历程

既然选好了道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邹洪利向传承易水砚(以“易水”为品牌的易砚)制作技艺的老艺人拜师学艺,从最基础的选石、开料学起,逐步学精、学深。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传统易水砚制作仍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匠人们为谋生而机械复制既有图案,毫无艺术创新。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