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让AI指针对准民生刻度
2025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行动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科技向“新”到科技向“善”,代表委员为创新喝彩,更深度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是医药服务的科学升级,是政务服务的便捷重塑,是数字驱动的教育变革……技术不断向前,只有当创新扎根现实需求,AI发展的指针才能始终对准民生的刻度。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之一,正在深刻重塑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方式。”谈起AI如何赋能政务服务,全国人大代表、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分享了丰台区新近开展的创新探索。
2025年2月,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接入DeepSeek,上线“丰小政”数智助手,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将DeepSeek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目前,“丰小政”在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一号统领”服务热线、综合专区窗口、在线导办等点位全面推行,覆盖1 3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

王少峰说,未来要持续优化大模型与现有政务系统的融合升级,持续推动“丰小政”智能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更多智能服务应用场景。基于群众关注焦点、企业办事难点,持续优化知识库,建立“用户反馈—语义分析—自动标注—模型迭代”的闭环机制,以日更方式完成知识库的维护和更新。引入基于大模型的虚拟数字人,打造“懂方言、全知道、有温度”的特色政务服务,为群众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从政务领域到公共服务、城市治理,AI技术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当公众的健康消费需求从“即时购药”转向“长期管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白塔寺药店连锁有限公司总药剂师张海鸥认为,应积极抓住人工智能垂直领域战略发展机遇期,鼓励药师更好掌握、使用AI技术和产品,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健康管理体验。
“目前我国药学服务领域的AI产品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药师对于AI工具应用的积极性不太高,市场化发展受限。”张海鸥建议,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AI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鼓励企业研发创新AI药学服务产品,引导公众合理利用AI进行用药咨询,推动药学服务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不仅是简单工具迭代,而是重塑教育体系的底层逻辑。”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看来,人工智能正与教育产生越来越多的碰撞,也为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她建议,利用AI等新技术搭建“交互—沉浸”式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创造力。
孟艳了解到,当前,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在探索数字技术在学校美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技术应用程度不均、数字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学生适应性差异等挑战。对此,她建议,推动智能美育平台建设。这一平台应集教学资源、在线互动、作品展示与评价于一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兴趣偏好、学习进度,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同时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路径和丰富多样的美育资源。

“发放育儿补贴”用真金白银支持生育意愿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3月7日,在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透露,2025年将发放育儿补贴,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发放育儿补贴”的消息一发布,就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怎么发?发多少?”“马上要生了,能赶上吗?”“每个地方都一样吗?”“实实在在的好政策,要狠狠落实……”“希望快点推进!”……众多评论迅速在网上奔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指出,叫“育儿补贴”而不是“生育补贴”,既鼓励生,更鼓励养,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不仅是奖励育龄人群短期内生一孩、二孩、三孩,更是关注降低生育后的长期的养育和教育成本,有利于提振生育率。
针对生育问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是: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与之相比,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明确地传递出了用真金白银支持社会生育意愿的信号。
国家层面早期的鼓励生育政策并未提出直接现金奖励生育,而是在2021年从地方层面开始探索。国家卫健委2024年10月介绍,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其中,云南、宁夏在省级层面实行了育儿补贴政策。云南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发放2 000元、5 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每年发放800元的育儿补贴到3周岁。
紧盯育儿补贴的不仅是育龄人士,许多用人单位对此也高度关注。天津江天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盛晶认为,报告提出“发放育儿补贴”及时且必要,能为有生育计划的员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家公司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到智算企业的转型,正驶向发展快车道。“公司的骨干员工里有相当一部分正处于育龄,育儿补贴的发放将有助于留住人才,为公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盛晶说。
提振生育率,拿出钱补贴还不够,更要综合施策,这是受访代表委员的共同观点。在真金白银的补贴之外,鼓励生育的措施还应体现在托育、教育等方面,为年轻人营造一个“敢生”的环境。这也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的原因。

“好房子”稳稳托举百姓幸福生活
“这座城市里的万家灯火,希望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盏。”拥有一个适合且稳定的住所是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全国两会中,“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字面意思来看,“好房子”必须具备安全、低碳、绿色、智能四个特征——绿色是要让人们住得健康;低碳是要为居民省钱、为社会节能;智能是让居民住得更方便;安全是让居民住得安心和放心。
什么是老百姓眼中的“好房子”?“上班近”“公共设施全”……28岁的快递员小张的目标就是在大城市努力奋斗,在老家给爸妈买上“好房子”。
3月9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说:“大家希望住的房子层高能高一点,通风、采光能好一些,密闭性、隔音性强,室内空气洁净、温度适宜,既不干燥,也不湿冷。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好房子’建设指南,也在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住宅层高标准提高至不低于3米。”倪虹说,建设“好房子”,将重点从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三方面抓好落实。
目前,各地已经开始从标准、政策、示范、监管、产业等方面,开展“好房子”建设探索实践。山东、湖北、重庆等地开始编制或已经编制完成了高品质住宅标准,围绕审批流程、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物业运维等环节,明确高品质住房的发展要求。
房地产企业开始着力加强新一代住宅产品研发,提升住宅产品的吸引力,更好地满足市场改善性住房需求。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建设“好房子”也是产业转型的新赛道。不仅给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建造技术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还将释放出扩内需、促消费的巨大潜能。
建“好房子”,实现更高水平“住有所居”。未来,还要建设更多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稳稳托举百姓幸福生活。
“减肥”国家卫健委为国民健康开“良方”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有些人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3月9日下午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同时,国家版减肥指南冲上热搜,这份细化到地区的权威食谱,让网友纷纷表示“我可太需要了”“坚决响应国家号召”!
国家卫健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2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BMI在24至28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 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健康减肥该怎么吃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手把手教大家科学减肥。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食谱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并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例如,东北地区的春季食谱有铁锅炖鱼、菜包饭,西北地区的食谱里有臊子面、油泼面。
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 500~1 000千卡。
可根据身高(cm)减去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千卡/千克(一般卧床者15千卡/千克、轻身体活动者20~25千卡/千克、中身体活动者30千卡/千克、重身体活动者35千卡/千克),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
除了吃,减肥还有这些小窍门
睡觉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运动 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以及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 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 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 000千卡或以上。
少坐 每天静坐时间要控制在2~4个小时,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5分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并非一句空话。国家已经出手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减肥”计划,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