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沙“赛跑”的莫高窟

很多壁画遭到了无情损坏
1600多年前,乐尊和尚云游至敦煌,见鸣沙山上金光万丈,便以此为圣地,于崖壁上开凿出第一个佛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莫高窟成为中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敦煌最具标志性的名片。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目之所及都是沙漠与戈壁,自然环境和干旱多风的气候在保护莫高窟矗立千年不倒的同时,也将风害、沙害加诸其身。至20世纪30年代,最低层洞窟大部分被埋于黄沙,这座“墙壁上的博物馆”已无力施展它富丽多彩的魅力。
我们可以看一看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两幅壁画摄影图片(见图1),一幅是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镜头下的217窟壁画,一幅是2011年拍摄的,不过百年,你还认得出这是同一幅壁画吗?
而曾经被风沙深埋的16窟,清沙之后右下角的壁画已荡然无存……

谁让莫高窟遭遇如此“浩劫”
1943年,莫高窟收归国有,结束了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人为管理石窟的时代正式开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