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夏历与农历
作者 郭红锋
发表于 2025年3月

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而制定的历法,因月亮古称太阴,故阴历又称“太阴历”。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有非常规律的圆缺变化,这个规律就是大约29.5天的周期,于是古人就很聪明地把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来记录比“日”更长一些的日期,就是阴历的“月”,而且采用大、小月交替,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下来就是29.5天。这样既符合了月相,也满足了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使得任何一个阴历月里的月相(圆缺)变化都是一样的,即朔(初一)那天是看不见月亮的,随后每天见到弯弯的月亮一天天饱满,到望(十五或十六)就变成圆圆的满月啦。

阴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29日或30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正月(雨水节气所在的朔望月)的朔日为岁首。

单纯的阴历,能跟月相很好地吻合,不用日历只看月相就知道是阴历月中的哪一天。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单纯的阴历一年(12个月)的长度比回归年短,也就是12个阴历月的长度通常是354天多,而回归年的长度(即太阳在太空沿黄道运行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