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变残障人士的生活
作者 熊力
发表于 2025年3月

将轮椅稍微旋转,双手一撑,无需借助任何人的帮助,林寒便将自己从轮椅上移动至外骨骼机器人中间,开始自主进行穿戴。他用手抬起脚,放置于踏板上,紧接着系好各处绑带。穿戴好后,按下一边智能手杖上的按钮,林寒便从放置外骨骼机器人的座位上站立起身,按下另一边,随着“嘀”一声轻响,已设定好的程序便带着林寒的左右腿轮流向前迈进,“嘀嘀”的声音一次次响起,林寒也完成了自己的“每日锻炼”。

“这台外骨骼机器人是较早的版本,运动的角度、速度等都是基于我设定的。”林寒因意外摔伤,导致肚脐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他的办公桌旁常年摆放着这台外骨骼机器人,改善了生活。

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联合报告显示,全球患有残疾的人数已占总人口的约15%,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残疾人数还在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依靠辅助器具,如轮椅、助听器或支持沟通和认知的应用程序。而这些辅助器具,大多离不开AI的支撑。

因助听器、人工耳蜗而能够重新听见世界的声音,并使用讯飞听见等软件学习如何发出自己声音的听障人士唐璐、于鱼,通过使用AI读屏、ChatGPT等AI工具更好完成翻译工作的视障人士徐佑……AI的迅速发展,使更多残障人士改善和提升了生活质量。

外骨骼机器人,打破行走枷锁

林寒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是由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及其团队设计的。2009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程洪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看到许多在2008年因汶川地震致残的截瘫患者。“我非常震撼,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程洪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他开始思考能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制作帮助他们站起来的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是通过患者与外骨骼形成紧密的物理紧耦合,实现患者与机器人之间的运动协作,从而实现康复训练或者辅助运动。”程洪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着手,利用AI算法进行各类个性化操作配置,如今这代相对成熟的外骨骼机器人已投入实际使用中,且仍在不断细化。

林寒使用的是该团队早期研发的一版外骨骼机器人,数据是为林寒量身定制的。“他比较习惯这套,也就一直没有更新。”袁媛是林寒的妻子,她和林寒现在都在程洪团队工作。

2013年,林寒从四楼摔落,他的T11区(T11即人体第十一节胸椎,下文T12同理)受损,肚脐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而在距2015年第九届全国残运会开幕还有4个月时,团队成员因外骨骼机器人难以正常穿戴,存在人机不融合的问题,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改进、实验中。林寒在这时成为了一名试穿患者。

林寒正在穿戴外骨骼机器人。

林寒最初需要被人抱进机器,且对于全新的机器,林寒既感到兴奋,又因重心不稳、控制不好,有些紧张。

“曾经有一位康复医生告诉我们,医生和残障人士最关注的首先是健康,其次才是恢复。即,要优先保障残障人士在安全情况下进行恢复。”在实验室中,袁媛一一介绍着正在进行测试的新款外骨骼机器人上的安全措施。背部配置的安全气囊,按下后可以通知家属的紧急按钮,用于充电的外接支架不仅能够帮助残障人士保持平衡,现在还在逐步加入一些和外骨骼机器人联动的功能。“我们还通过AI算法,让机器在感受到摔倒可能时,比如抬腿角度不对、力度不够,根据之前的记录,补足所需力度,适当拉回来一些,做一个缓冲。”程洪补充。

本文刊登于《廉政瞭望》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