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晚上从楼下往上看,会发现只有我们办公室亮着灯。”王敏对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说。这名年轻女性是成都妖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妖妖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落户于成都市成华区天府国际动漫城的初创公司,在去年上半年参与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的特效、灯光渲染、合成等环节的制作工作。
《哪吒2》从国内火到海外,屡破影史纪录,在王敏看来,这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2019年,我上班的公司就在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的楼上,那时我便有幸参与过《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的相关制作。2023年我创办了现在这家公司,又获得了参与制作《哪吒2》的机会。从一开始我们整个团队就知道,《哪吒2》必然会是精品力作,因为第一部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王敏向记者坦言,自从《哪吒2》上映后,主动找到他们公司承接业务的客户数量明显有了提升,“之前都是我去找别人。”王敏笑道。
从2019年《哪吒1》横空出世,到如今续作持续引爆市场,时隔6年,《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成功无疑给四川动漫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四川动漫产业也正从“外包代工”向“原创IP”逐步转型,在这期间不仅孕育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动漫人才,还构建了动漫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哪吒》导演饺子曾说:“成都的包容性与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政府搭建的产业生态,让技术落地成为可能。”
高效协同,实现产业跃升
当动画电影《哪吒2》片尾字幕缓缓滚动,影院灯光渐亮,仍有观众驻足凝视——138家中国动画制作公司的名字一一闪现。这份“荣誉”名单,不仅是影片背后的强大支撑,更折射出中国动画产业链从分散到协同、从代工到共创的蜕变之路。
“这138家制作公司大多来自国内动漫游戏产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如北京、成都、上海、苏州、深圳、杭州等地。与此同时,各大区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成都具备强大的IP孵化和设计制作能力。”王敏说。
如今成都动漫产业高效协同的背后,是成都20年产业积淀的爆发。
2006年,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并列成为国家级游戏动漫基地,但长期困于“代工链底端”。转折发生在2019年,《哪吒1》以50亿元票房破局,资本与人才开始向成都倾斜。如今,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了可可豆、墨境天合、千鸟文化等60余家企业,形成“剧本—分镜—建模—渲染—衍生”的全链条。园区内企业直线距离多在百米内,“硬盘跑腿比网络传输更快”成为行业笑谈。
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成都过去是动漫行业的‘富士康’。”在《哪吒》系列电影诞生前,成都动漫企业大多承接北上广深的内容加工,“我们做的是特效、渲染这些技术活,但核心创意和IP开发都在外地。哪怕是可可豆,在创作《哪吒》期间,为了创收也持续在接外包活。”
转变始于《哪吒》的成功。可可豆创始人饺子用5年时间打磨首部作品,这种“长期主义”在强调短平快的商业环境中堪称异类,却最终撬动了整个城市的产业格局。“《哪吒》火了之后,不少外地投资方主动找上门,问我们能不能在成都孵化新项目。”这名业内人士透露,近两年,成都更多的动画制作公司开始尝试原创开发 ,“不过,做原创最大的压力来自资金”。
为了实现产业跃升,成都各级政府力求对动漫产业的扶持“精准滴灌”,《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更明确提出“建设国际动漫游戏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