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有“出了事才作为”现象?
作者 章梦晗
发表于 2025年3月
本刊全媒体记者
章梦晗

前段时间,记者采访某段大路突设减速带给司机和当地居民造成困扰的问题时,当地基层干部反映设减速带是出了重大交通事故后,为了降低该路段车速的“临时解决方案”。之所以为临时设置,是因为该路段本来就有交通信号灯和路灯,只是还没拉电线,等一切就绪后,减速带就会拆掉。

然而,记者在当地走访了解到,这些路灯和交通信号灯已经存在多年,却迟迟未接通电线。“非要出了事才晓得要拉电线把路照亮吗?之前这条路黑漆漆的,难道他们不知道吗?”当地一名群众对此事质疑道。

在说到“治理思维”时,前瞻性常被放在第一位来讲。但记者在采访中却时常遇见“戳了才蹦跶”式的治理方式。有时候,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存在多年,却需要一个出事的“导火索”,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进而“整改施治”。

这种现象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响应式逻辑”。有基层干部向记者倾诉:“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哪有精力主动找问题?只有上级督办、媒体曝光或者出了事故,才能调动资源解决。

本文刊登于《廉政瞭望》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