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去香港,还是好几年前的 事了。有时见到“香江”二字,也会 生出一种复杂的情愫,经久不息。 前几天又重温陈可辛 29 年前导 演的影片《甜蜜蜜》,仍是感慨万千。 我想,以小人物在都市夹缝中的生存 与情感折射大时代的波澜壮阔,没有 比以东方之珠——香港、东方明珠—— 上海为背景更妥帖的了。影片中,背 井离乡的天津人黎小军和广州人李翘 去香港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对方,但他 骑车载她穿梭于港岛闹市时,两颗心 无比靠近且自在。那一刻想来也是他 俩阅尽千帆、走过大半个地球再度相 遇的终极线索。唯觉遗憾的是电影里 如果有个“香港上海人”就更好了。
想到香港,我就会想到六七年前 香港的赵先生穿着老款杰尼亚风衣来 上海招饮的情景,他那时候常常来。 赵先生生于 1946 年,是“香港上海人”, 大户人家出身。他父亲是无锡纺织业 大亨,有数位太太。他母亲是二太太, 上海人。家里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共 有 30 余位,唐英年是他的表兄弟。他 的上海话还是像香港第一任特首、曾 经的“宁波籍上海人”董建华那样带 有尖团音的老式上海话,普通话却是 带广东腔的。赵先生一副老绅士范儿, 喝威士忌,微醺时爱好给众人看相, 反复与我强调 :你田宅宫特别好,千万 不能去开眼角!
我突然想到我认识的不少“香港 上海人”,他们都会与我说相似的话。 他们的辨识度很强,因为上海人不管 身在何地,拿何种护照、通行证和身 份证,自矜自爱的特性是不会变的, 与生俱来的优雅要强可能是基因里的 东西。他们中还有不少是宁波、苏州、 无锡、湖州等临近上海的人士,他们 统统把自己归为上海人,老上海人和老 香港人也将他们视作上海人。邵逸夫、 包玉刚等甬商杰出代表,在香港人眼 中也都是上海人。我姨妈一家 1984 年 移民香港,她说那时在香港的苏北人, 也都说自己是上海人。
上海近代工商业的基础实在太好 了。1843 年,根据《南京条约》和《五
口通商章程》,上海正式开埠。从此, 外国商品和外资涌入这座堪称亚洲最
好的天然良港,临近的江浙地区的人 口也大量涌入,短短二三十年间其繁 华程度让来自日本东京的使臣瞠目结 舌、自惭形秽。1927 年,可口可乐进 入中国并在上海设厂生产(当时是由 屈臣氏矿泉水公司负责装瓶),喝可乐 成为那时上海有钱人的风尚。“请饮可 口可乐”的广告画美女,正是当时蜚 声影坛的阮玲玉。阮玲玉的广告效应 使得可口可乐很快成为普通市民的流 行饮料。1933 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 装瓶厂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乐汽水 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