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风雅趣之点菜
8 年前,我曾为央视《信中国》栏目撰稿, 结识了总撰稿人周超。老周那时 30 岁出头,风 华正茂,国家二级编剧,是定居北京多年的高 邮人,虽然他五大三粗,酷似北方人,却有一 颗江南人的细腻之心。一来二去,我俩成了挚友。 除了写剧本外,老周另一个拿手绝活是点 菜,北京哪家餐馆的味道好,哪家的菜式平庸, 全部了然于心。承蒙他的点拨,我领略到“民族” 饭店的菜品口味极佳,百吃不厌 ;北新桥和前 门的卤煮味美汤浓,香气喷人 ;到护国寺的“富 华斋”吃饽饽一定要点一份豌豆黄,那里延续 了老北京的民间做法,豆子未经罗网过滤,保 留了粗颗粒,豆味更香浓悠长,另外还有京城几近绝迹的果子干也值得一品。
老周也是位尝遍各省市驻京 办餐厅美食的老饕。在国家大剧院 后面的“北京宜宾招待所”里有正宗的 川味,其出品的藤椒牛舌纹理漂亮,椒麻味 儿独步于时 ;李庄白肉薄如蝉翼,肥而不腻 ; 另有外皮酥脆、内里嫩滑的酒都肥肠,搭配 辣味厚重的蘸酱,入口后馥郁久久不散。“贵 州大厦贵州厅”里的酸汤鱼火锅滋味醇正, 若能接受,也可点一盘凉拌折耳根,嫩脆爽口, 回甘带芳香。国贸的“那兰酒楼”既有风味 独到的桂菜唱主角儿,亦有一些口味清淡的 粤菜做陪衬,特别是餐馆里用广西产的鸡做鸡汤,味无臊气,鲜美异常。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