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专项抽检元宵、汤圆结果全部合格,等
发表于 2025年3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专项抽检元宵、汤圆结果全部合格

元宵节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元宵、汤圆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为100%。本次抽检在超市、糕点店等经营场所,随机抽检了37家食品企业生产的元宵、汤圆产品45批次,产品覆盖流通范围广、市场销售量大的品牌,检验了百姓关心的糖精和色素等食品添加剂指标(糖精钠、甜蜜素、亮蓝、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以及影响元宵、汤圆质量安全的过氧化值等指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多项内容专门提及食品领域:在提升实物消费质量方面,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加强食品等领域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在严守消费安全底线方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加强群众关切的米面油、肉蛋奶等重点食品监管;在整治市场交易环境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持续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重点查处食品领域“两超一非”、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计量作弊等问题;此外,还提及将大力发展一大批放心餐饮店等内容。

“三新食品”再多甜叶菊多酚等20种物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甜叶菊多酚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正式审查通过甜叶菊多酚等20种物质作为“三新食品”(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食品相关产品)的申请。国家卫健委强调,相关企业需严格按照标准使用,确保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健康、创新的食品选择。

新版标准明确!食品级过氧化氢不可用于漂白鸡爪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于2月8日正式实施。该标准除明确一些品种不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严格限制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使用、新增个别甜味剂共同使用时的总量控制要求外,还调整了过氧化氢等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受热水解之后分解成氧和水,在部分食品生产领域规范使用,用来杀菌和处理原料。但在鸡爪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入过氧化氢的主要目的是在产品中发挥漂白剂和防腐剂的功能,用于改善产品的色泽和延长产品的储存期,明确超出了新版标准里的过氧化氢的使用范围。专家提醒,国家对食品级过氧化氢的理化指标有着严格控制,如铅、砷等重金属元素的最大残留量极低,而工业级过氧化氢对杂质和重金属的限制更宽松,如果被用于食品,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注意产品标签,确保饮食安全。

中消协发布2025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报告辛巴带货海鲜礼包问题成典型案例

2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2025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辛巴带货的880元海鲜大礼包中螃蟹解冻后全是黑水”被列为餐饮消费类典型事件。《报告》显示,春节期间有多名消费者投诉称,辛巴带货的880元海鲜大礼包中螃蟹解冻后全是黑水无法食用。对此,辛巴发布声明并道歉,其供应商“尖锋食客”回应称,将赠送一瓶五粮液作为补偿。中消协指出,电商领域信任危机凸显,虚假发货、优惠政策隐蔽条款、骗取补贴等问题频发,导致消费者信任危机加剧,商家营销行为有待规范。长远来看,此类乱象严重影响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川泸州规定农村聚餐禁用四季豆引热议

近日,四川省泸州市发布《泸州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下称《规范》),于2月23日起施行。其中,“不得使用野生菌、发青发芽土豆、新鲜生黄花、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原材料”这一新规定引发热议。有部分人士反对,认为限制过于严格,可能影响传统饮食习惯。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称,该《规范》有着坚实的法律基础。相关部门将加强宣传引导,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同时优化监管措施,确保新规有效落实。

高原板蓝根青菜成春菜新宠,武汉商超销售火爆

随着天气转暖,各地春菜正陆续上市。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商超中,一种“跨界黑科技”蔬菜——高原板蓝根青菜,成为春菜界新宠。上市一个月以来,其销量翻倍,周环比增长超过40%,甚至力压春菜“顶流”香椿,备受消费者青睐。据了解,高原板蓝根青菜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研发出的新型蔬菜,通过将板蓝根与油菜杂交,创造性地结合了板蓝根中广谱抗菌的特性与杂交油菜的优势。这一创新不仅使我国杂交油菜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还在今年春季首次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并上架地方商超及部分电商平台。

上海查处首例售卖美食平台标识、牌匾案件

2024年11月,上海普陀警方接辖区居民李先生报警称,其在某餐厅就餐时发现店内悬挂“必吃榜”牌匾,但线上查询未找到相关信息,且餐品口感较差,怀疑存在虚假宣传行为。经警方调查,该牌匾系餐厅老板从某网店购买,涉案网店实际经营人陈某、李某自2023年1月起,设计、制作并销售假冒“必吃榜”牌匾上万个,非法牟利100余万元。目前,陈某、李某及员工林某因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同时,警方也对曾购买过该假冒牌匾的商户,逐一上门开展法律告知及批评教育。对此,美团旗下大众点评“必吃榜”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自2024年6月以来,平台已通过线下巡检、线上技术识别等手段,线下治理了近150家违规或假冒使用“必吃榜”上榜荣誉的餐饮商家,线上治理商家数量达上千家,并配合警方捣毁多个售卖“假奖牌”的涉案团伙。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