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时代影像叙事的情感特征与构建路径
作者 李振寰 艾学峰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要:VR影像作品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其潜在机制和经验证据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基于VR技术的影像叙事具有较强的情感唤醒能力,其的适当应用能够更好地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VR影像的主要特征。为此,构建VR时代影像叙事,应将VR技术与影像叙事相结合,打破虚拟悖论;从叙事技巧回归观众情感,超越互动性和沉浸感;通过实践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VR影像叙事体系,推动我国VR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影像美学 VR技术 影像叙事 情感特征

从影像手段诞生之日起,对影像叙事所呈现的“真实”与“虚拟”的美学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兴起后,影像叙事的方式、手段和结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VR时代影像叙事方式更多元,手段更多样,结构更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从业人员在维持VR影像产品中“真实”与“虚拟”的美学平衡方面有所迷茫、存在困惑。事实上,自VR影像诞生以来,“虚拟内容”对人类的吸引力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值得人们审视与探究。在生物维度上,VR技术通过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环境,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在心理维度上,VR技术打破了传统影像叙事的边界,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观众在体验VR影像时,可以通过自由探索和交互操作,重新构建对虚拟世界的认知,实现想象力的无限拓展。在文化纬度上,VR技术的出现为影像叙事带来了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可能性。VR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影像艺术的单一性,使各种艺术形式与媒介资源得以完美融合。这就要求研究者们在对VR时代影像叙事进行研究时,不仅关注其技术层面,更要关注其情感特征和构建路径。

一、VR时代影像叙事的情感特征

VR时代影像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在3D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虚拟与真实的交互,不仅改变了现有行业、市场、审美和观演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影像叙事的运作逻辑以及情感表现。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的影像叙事符合工业社会的大众审美逻辑与情感特征,那么VR时代影像叙事则符合后工业社会的大众审美逻辑与情感特征。

1.基于VR技术的影像叙事赋予观众更高的情感唤醒。在VR技术诞生之前,电影、电视等影像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和叙述多种多样,但普遍借助的是胶片手段。在影像叙事方面,尚格·云顿、史蒂文·西格尔的动作片或塞尔吉奥·莱昂内的意大利西部片等,启发了一些导演选择通过动作片美学的故事情节、图像制作和蒙太奇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因此,在胶片时代,故事情节、图像制作和蒙太奇标志着这些影像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胶片时代影像叙事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自VR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后,其沉浸式的感官和物理功能比传统的胶片方式拥有更强大的造梦功能,更能有效地促使观众完全投入观影活动中,体验高度的真实造梦和享受。例如,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头号玩家》,不仅影片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交互的故事,而且借助最新的VR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影片与观众的交互,让观众切身体验到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

VR技术开辟了阅读、写作、表达和理解的新方式,而这些方式必然以VR时代的本体论行动为基础,具有广泛的文化、美学和社会影响的潜力。VR技术的独特属性赋予了观众更高的情感唤醒,并使观众产生了“心流状态”。心流被认为是一种意识状态,也与生理唤醒呈正相关。心率是心流最强的生理指标之一。例如,在观看恐怖电影的过程中,观众的心流状态越强,他们的心率越高;在观看喜剧电影的过程中,受益于轻松的体验,从而带来愉快的心流状态。在这种心流状态中,观众得以在引人入胜的体验中将情感和情绪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究其原因,VR技术能通过丰富的多模态信息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在唤起观众的心流状态方面非常有效。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