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的涂层炫化与异化
作者 陈琦 党思彤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要:社交媒体时代,用户乐于并善于在网络中构建自我形象,“特种兵式旅游”即青年群体构建网络自我形象的媒介话语。“高强度、高效率”的标签象征着“特种兵式旅游”,青年群体通过成为“特种兵”彰显自我价值。本文结合涂层理论,分析“特种兵式旅游”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传播现象,发现“特种兵式旅游”现象的传播在涂层炫化的作用下经历了物理性涂层、行为涂层、精神涂层三种演变,最终被构建出来。但涂层异化或可导致本体逐渐消解,造成人的身心损害、主体性丧失以及社会信任危机。

关键词:涂层理论 特种兵式旅游 涂层炫化 涂层异化 社交媒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精神消费。“特种兵式旅游”成为当代青年群体追求效率、挑战极限的新型旅游方式,其反映的是当下年轻人对时间、空间的极致追求。2023年3月,“特种兵式旅游”成为诸多媒体平台的热门词条,然而,这一旅游方式及其造就的媒介景观也随之引发了身心俱疲、身心分离等问题。

学者陈忠认为,在加速社会中,涂层的意义已经发生转变:从传统意义上光鲜亮丽的建筑性涂层到网络空间中用于美化个人形象和炫耀身份的工具。涂层满足了人们对完美的幻想,但无法改变其本质,等到涂层脱落原貌暴露,人们或许仍然难以接受隐于涂层之下的本貌。涂层的深层逻辑是效用逻辑、现实逻辑,而非真假逻辑、本质逻辑。如今,涂层更多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社交媒体中的滤镜、符号、贴纸、特效等都是被广泛应用的“涂料”。合理利用涂层可以提高效率、树立形象,产生新的有益的综合体;一旦涂层变成人们试图炫耀地位、掩盖问题的工具,其必将异化为“恶涂层”,甚至激发社会矛盾。笔者以涂层理论为切入点,将其引入社交媒体情境中的“特种兵式旅游”现象,分析该现象中主体形象与身份的建构,阐释“特种兵式旅游”可能引发的异化现象,并探析其因应之策。

一、“特种兵式旅游”现象成因分析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形态的表现。传统社会中悠闲的旅游方式对比现代社会中忙碌的“特种兵式旅游”,似乎是一种“慢生活”。但同时,青年群体对“特种兵式旅游”的追求不仅归因于社会加速,也归因于由社交媒体引发的人类社交方式变革,而其中产生的心理变化也在重塑青年人的行为。

1.社会加速带来的“错失恐惧症”。德国学者哈特姆特·罗萨提出的“加速社会理论”认为,“一切都越来越快”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与基础。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之快迫使年轻一代加速经历一切事物。相较于以往“时间沉淀”所带来的价值,如今“效率至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似乎人们如果不加速奔跑,就会因“滞留”于此加速社会之中而被抛弃。此时,社会加速和被“滞留”感二者间的矛盾,迫使人们时刻紧绷神经,生怕落于人后,形成了“错失恐惧症”。

2.话语裹挟下青年群体的抵抗式狂欢。社会内卷引发的时代情绪,促使焦虑不断扩散。在中国社会,“内卷”已经成为中国青年表达焦虑和无奈的首选词汇。社会中的过度竞争让年轻人压抑得无法呼吸。传统社会规范束缚年轻人,促使其产生寻求新身份的诉求。青年从小就接受来自各方面传统社会规范的洗礼,努力为自己赢得“年轻人就要读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模范标签。但后现代社会下,青年人逐渐开始追求平等独立的多元身份,“反内卷”风尚开始流行。说走就走的“特种兵式旅游”展现出青年人对传统社会规训的抵抗与消解,满足了年轻人渴望自由、回归本真的心理。

3.社交媒体主导下寻找新的社交货币。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符号参与交流与互动。“特种兵式旅游”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自然具备与他人互动并建立联系的功能。这样一种“快准狠”的旅游方式成为许多年轻人寻求身份认同、满足自身社交需求的新途径。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晒”“打卡”等方式分享旅游中的美食、风景、趣事等,以期获得“点赞”和评论,而这种“被认可感”又会进一步激发旅游者新一轮的分享欲。一次次美好图景的构建与想象暂时消解了高强度旅游所带来的生理性疲惫,人们陷入由“美好”“自由”等词汇营造出的无限循环中。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