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对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性贡献研究
作者 刘少坤 康奥博 关屹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要: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人物。她通过自身丰富的诗词创作经验、深厚的文学理论基础,巧妙运用西方理论阐述中国诗词的审美意蕴,打通中西文化之隔阂,开创了独特的传播范式,成功地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性和哲学内涵传播到西方。本文旨在探讨叶嘉莹在古典诗词文化海外传播中的创新路径和理论贡献,并评析其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

关键词:叶嘉莹 中国诗词 文化传播 海外汉学 历史贡献

文学传播是文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代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播史上,于2024年11月去世、享年百岁的叶嘉莹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学者。叶嘉莹在革故鼎新中成长,却因历史变迁辗转海外,跨文化色彩鲜明。她借助西方文论范畴,充分挖掘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蕴,将个人身世之慨融入古典诗词的讲授之中,在北美三尺讲台讲授中国古典诗词70余载,海外影响深远。“叶嘉莹在教学中融入中西方视角,通过比较和互动的方式,使中国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立足传统、面向全球的传播模式,不仅彰显了叶嘉莹个人的文化适应力与创新力,更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堪称“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海外传播第一人”。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用一生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一、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海外传播历程

中国和海外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早在周朝时期,箕子就曾率中国人前往过朝鲜等地区。《海东绎史》载:“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药卜筮,皆从而往,教以诗书,使之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服饰,悉随中国。”随着我国的强大,中国文化对高句丽、百济和日本等东亚地区影响日益增大,中国诗词所倡导的含蓄美与意境美、韵律与节奏感,对这些国家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在学习汉诗过程中,逐步发展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和歌与俳句,其语言表达追求一种似有若无、意蕴悠长的境界。同样,高句丽和百济也受到汉字结构美学与古典诗词艺术的熏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审美风格。

汉代开始,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中国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地传往西亚,远达西欧。罗马著名的统治者恺撒曾在剧场中身披中国绸袍亮相,这一异域风情的装扮引发了当时社会的轰动。到了唐宋元时期,随着中亚、西亚、西欧商旅、官员及学者的频繁往来,除了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外,中国的诗文、绘画等文化也传播到西欧。13世纪威尼斯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来到中国,并在元朝为官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了《马可·波罗游记》,极大地激发了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向往。

从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航海活动,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耶稣会士如利玛窦(Matteo Ricci)、约瑟夫·亨利·普雷马雷(Joseph Henri Prémare)等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并将中国的部分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文介绍给欧洲读者。之后,中国的《诗》《书》《礼》《易》《春秋》《左传》《论语》《孟子》《老子》《墨子》等传统典籍被西方学者广泛关注并翻译,在西方形成研究热潮。

相比于文化思想典籍的海外传播,最能发挥汉语表意性特征的诗词体裁,因其理解难度颇大,海外传播特别是在欧美异质文化的传播显得严重滞后。直至19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才开始较为系统地被翻译和研究,代表人物有英国汉学家阿瑟·维利(Arthur Waley)。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过程中,维利主动把握其节奏和韵律,尽力领略汉语的语言美感特质,努力表达出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美与意蕴美,译作《中国诗选》《汉诗170首》等广受欧洲上层人士欢迎。

如果说20世纪之前的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海外传播多是一种处在西方他者凝视目光较为被动下进行的,那么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中国学人则以更加自觉的方式去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试图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发出中华民族的声音。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