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角下中国城市形象建构与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作者 颜碧洪 高书峰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故事正经历从“自我叙事”向“他者叙事”的转化过程,“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是“他者叙事”的具像化。本研究爬梳国外视频博主在Youtube发布的北京旅游Vlog下的用户评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该视频对中国城市形象的建构与文化传播效果。研究发现,经由外国博主的视频叙事,海外网友对中国城市形象的认知集中在饮食和历史文化两类,对此多表达喜欢、欣赏和好奇的情感。在占比过半的正面情感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对北京“安全、便捷、友好、整洁”的城市形象的赞美。借助视频网络化社群搭建的互动平台,网友之间展开多层次的对话交流,意识到自身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加深了其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还激发了其亲身体验中国等丰富的行为意向,促进了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他者叙事 城市形象 Youtube用户评论 国际传播

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的纵深发展引起了国际传播格局的变化和转型,社交媒体以其参与性、复合传播性、对话性等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尽管中国官方媒体积极入驻国际社交平台,试图开拓世界了解中国的新渠道,但相关研究表明,其传播效果仍存在不足,影响力有限。

在此背景下,“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因为其视角独特而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这一学术命题在实践层面涉及由谁讲、讲什么、怎样讲、对谁讲的动态过程,核心在于通过“他者”视角呈现中国故事。随着全球旅游复苏及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不少国外视频博主通过Vlog记录并分享他们的中国旅程,将中国城市形象和文化传播至全球。城市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因此,本研究试图爬梳在华外国视频博主发布的中国旅游Vlog下的用户评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传播效果,以探究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建构城市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可行之策。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的视频样本来自全球最大的视频搜索和分享平台YouTube,该视频网站的业务范围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方便我们听到世界各地网民对中国的声音。在视频内容的选择上,外国视频博主发布的中国旅游视频中涉及的目的地多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笔者选择目的地为北京的相关视频展开数据爬梳与分析。之所以选择北京,原因有二:其一,北京既是见证历史变迁的千年古都,又是展现中国发展的现代新城,还是汇聚东西文化的国际都市;其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为广大外国游客所熟知,且外国网友对北京的认知情感也很大程度上折射着其对中国的态度看法。

以此标准,笔者进一步筛选了2024年以来发布的且播放量超过5万次的视频,其中,满足条件的同一视频博主的多个视频只选择播放量、点赞量最多的一个,得到3个视频样本(见表1)。接着,研究借助Python软件分别爬取了3个视频下的一级评论,分别得到525条、303条、733条数据。鉴于本研究主要关注外国网友的认知情感,因此研究剔除了评论中的中文样本、被置顶的视频作者评论样本以及纯表情评论样本,又分别得到423条、281条、648条数据,共计1352条数据样本。在研究方法上,笔者采用了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等人的媒介传播效果框架,对网友评论展开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分析。这一框架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外国网友观看旅游视频后对中国城市形象和文化传播的认知、情感反应以及可能产生的行为意向,便于更准确地评估“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并探索提升中国城市形象和文化传播效果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发现

在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从初步的认知构建开始,逐渐过渡到情感的深层交织,最终以具体的行为方式显著体现,这一连贯的过程往往象征着文化传播效果的逐渐积累、深度的增加以及影响力的拓展。笔者对海外网友视频评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发现海外网友对中国城市形象的认知集中在饮食和历史文化两类符号,对此多表达喜欢、欣赏和好奇的情感。在占比过半的正面情感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对北京“安全、便捷、友好、整洁”的城市形象的赞美。借助视频网络化社群搭建的互动平台,网友之间展开多层次的对话交流,意识到自身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加深了其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还激发了其亲身体验中国等丰富的行为意向,促进了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需说明的是,为行文及阅读方便,本研究的1352条评论样本已翻译处理。

1.对城市饮食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认知。认知是人类基本的心理活动,涵盖信息接收、记忆存储、逻辑推理、创造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过程。为整体把握外国网友对中国城市形象和文化的认知,笔者排除了代词、副词等,整理了视频评论中排名前24位的高频词汇(见表2)。研究发现,海外网友对中国城市形象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美食和历史文化两类。

第一类是美食。美食已成为吸引游客至目的地的核心魅力之一,对于旅行者而言,品尝当地美食不仅是领略目的地独特生活方式的关键,更是深入体验其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研究的三个视频均涉及中国食物,具体而言,两个视频出现冰糖葫芦,三个视频均出现北京烤鸭,“食物”和“烤鸭”也在高频词之列。海外网友对独具特色、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表达了强烈的喜爱、期待和好奇。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网友的评论能够体现出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博主@Matt and Julia在食用北京烤鸭时仅用煎饼包裹了鸭肉,对此,网友@michael511128评论道:“你好像忘了用酱汁和蔬菜包裹北京烤鸭。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