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奇观·沉浸
作者 孙杨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要:新时代的情景史诗,借助技术赋能,促进融合发展;塑造视听奇观,彰显地域文化;打造沉浸体验,传递真挚情感。总体来说,当下情景史诗作品体现出融合、奇观、沉浸三大典型特征,展现了从主题表达到内容创新层面的数字化转向,也为今后的情景史诗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论。

关键词:情景史诗 视听奇观 数字化转向 地域文化

融媒体时代,传播环境与传播生态的变化使得电视文艺的呈现方式与传播形态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情景史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所谓情景史诗,是指融合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将电视手段与数字技术结合,在舞台上展现国家、民族与特定地域重要历史节点的艺术形式。优秀的情景史诗作品以有限空间引发无穷想象,实现主题创作的新高峰。当下,创作者应主动拥抱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人等新技术,重塑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以真正实现价值引领。奇观化的视听手法,既能更好地具象化优秀传统文化,又为塑造地域文化品牌提供了可能。通过技术赋能达成数实融合则强化了情景史诗的互动性。总的来说,数字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情景史诗的表现形式,也为受众带来更为沉浸式的体验。

一、技术赋能,促进融合发展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了数字化文化的战略地位、重点部署、发展前景,要求将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前,创作者通过运用4K/8K、5G、虚拟拍摄等数字技术,在情景史诗作品中实现数实融合;与此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为主的媒体矩阵,实现跨屏联动,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场感与视听效果,极大提升了情景史诗作品的传播价值。

1.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数实融合。4K/8K、5G等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电视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具体到电视文艺创作上,是技术赋能下的融合式发展。一方面,技术的创新,为情景史诗提供了数实融合的可能。这种融合,本质上是基于数字逻辑对传统电视文艺创作的更新升级。创作者通过数实融合,为观众提供了更为震撼的视听体验。以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为例,它既不是纯粹的文艺晚会,亦不同于传统舞台演出,而是在整场节目中全方位展现虚拟技术与舞台表演的结合,使观众得到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例如,其中的戏剧与舞蹈节目《破晓》,借助5G即时拍摄技术实现了陈独秀、李大钊两位历史人物的“同框”。另外,通过视频投影与现场舞美的结合,使得情感表达更为流畅。画面的拼接、融合将舞台变成了巨型幕布,超高清技术增强了节目的情感张力。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极大丰富了节目的表现手段。它帮助情景史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创作边界,不再受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以第四篇章《强军战歌》段落为例,舞台上全尺寸的战车实物、坦克模型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场感。与此同时,舞台后方巨幕呈现的部队作训动态画面,又以极强的纵深感,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舞台表演与巨幕影像融为一体。“技术造境”的手法,既体现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又使得这样的重大主题创作呈现一种与时代共振的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语态。

2.跨屏联动共振,实现深度参与。以《伟大征程》《奋斗吧 中华儿女》《青春中国》等为代表的一批情景史诗作品,跨屏联动多屏共振,实现融合传播,极大地强化了节目自身的互动性、参与感。通过互动过程,实现受众群体的深度参与,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传播效能。融媒体语境下,传播的特点表现为高度的非线性(非组织化)、去中心化。传统电视文艺节目在互动性、参与感方面略有欠缺。新时代情景史诗的创作不能故步自封,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文艺作品的号召力。

此外,跨屏联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媒体融合战略背景下,电视文艺创作本就应主动“触网”,实现节目内容与平台终端的高度融合。情景史诗往往需要承担重大主题的宣传任务,找到创新表达的策略势在必行。以情景史诗《青春中国》为例,节目主题为纪念“五四运动”百年。围绕这一主题,创作者借助微信、微博、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在播出前集中为节目进行预热,使节目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