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视效赋能电影角色造型研究
作者 耿朝晖
发表于 2025年3月

摘要:数字化时代,电影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从早期数字特效到如今逼真的虚拟角色和震撼的视觉场景,数字视效已成为电影制作的关键要素。电影角色造型作为视觉表达核心,深受数字视效影响。数字视效突破传统造型限制,为创作者提供无限创意空间,让奇幻、科幻角色鲜活呈现。它能精准塑造角色外貌、神态和动作,增强真实感与可信度,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本文以数字视效赋能角色造型研究为议题,从价值和意义、现状与问题、对策与发展等角度入手,从创作角度剖析数字视效赋能角色造型的方式,从理论角度丰富完善电影美学与数字艺术理论,从产业角度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视效 角色塑造 人工智能 电影产业

电影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依托于信息技术,并以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有力支撑。在这一进程中,数字技术的兴起为电影创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电影角色造型方面,数字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同时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语言体系。

一、数字技术驱动电影角色造型阶段性演进

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深度不断加深,对电影角色造型的创作方式与最终呈现效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从早期相对简单的电脑图像绘制,逐步演进至当下高度逼真的虚拟角色创建,数字技术在赋能电影角色造型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发展阶段。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都如同强劲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着电影艺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有关研究显示,数字技术赋能电影角色造型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首次出现电脑图像绘制技术和三维影像效果;电脑制作的角色开始和演员一样登场,但技术尚不成熟,动态和表情的逼真度有限。比如,1973年,在美国电影《西部世界》中,电脑制作的机器人角色开始和演员一同登场,尽管当时技术尚显稚嫩,动态和表情的逼真度十分有限,但这无疑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开启了电影角色数字化的大门。这一阶段,在国内虽然相关技术应用较少,但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三维建模技术逐渐成熟,能够创建出较为精细的角色模型;材质渲染技术得到提升,可以模拟出多种复杂的材质效果,如皮肤、衣物等;动态捕捉技术开始应用,能够捕捉演员的动作并将其应用到虚拟角色上,提高了角色的动作逼真度。1995年,皮克斯制作的全球首部全电脑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凭借精湛的三维建模技术,塑造出了胡迪、巴斯光年等一众生动鲜活的角色形象。同时,材质渲染技术也取得了显著提升,可以模拟出皮肤、衣物等多种复杂的材质效果。而在1992年的《终结者2:审判日》中,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的流畅动作,正是通过动态捕捉技术与电脑特效的完美结合实现的,极大地提高了角色的逼真度。在国内,2001年的《蜀山传》在角色造型和特效制作上积极运用三维建模和材质渲染技术,彼时让仙侠世界的奇幻色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阶段是从21世纪初延续至今的高级阶段。此阶段角色设计更加精细和真实,包括角色的形象轮廓、体态造型和动作表现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虚拟角色的行为更加自然、真实,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个性,特效制作效率大幅提高,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特效制作。设计师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艺术性的创造,通过夸张造型、强化色彩等手段,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魅力的虚拟角色。以2009年的《阿凡达》为例,影片中的纳美人角色不仅形象独特,其动作和表情都较为自然生动。而国内,较注重艺术性的创造,通过夸张造型、强化色彩等手段,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魅力的虚拟角色,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让观众过目不忘。

二、数字视效赋能电影角色造型的价值和意义

在电影艺术的长河中,角色造型一直是讲述故事、塑造角色性格的重要手段,为电影角色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表现空间。数字技术诞生之前,电影特效主要依赖物理模型、定格动画等传统实用技术。然而,数字技术的融入,彻底改变了电影特效的创作格局。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