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如何深入挖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承类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借助科技赋能、运用多元化表达手法、利用大小屏融合传播,打造了许多高质量文化传承类节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近年来推出的文化传承类节目为分析对象,从内容创新、多元表达、融合传播三方面探讨文化传承类节目的创新思路,为同类节目制作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类节目 内容创新 多元表达 融合传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思想、美德等的集合,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民族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主题相结合,实现传承与创新并在新媒体时代绽放光彩,已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一个重要时代议题。近年来《诗画中国》《丹青中国心》《风来百草园》《锵锵行天下》《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传承类节目聚焦非遗、诗词、戏曲、医药、美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在新时代的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诗画中国》第一季于2022年12月圆满收官,据央视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节目全网收获443个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27.4亿次,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超3.2亿次,打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象级文化传承类节目IP。这些文化传承类节目之所以大获成功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在内容、表达、传播各方面的探索实践。
一、深耕内容,价值引领打造文化传承类节目新IP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越发凸显。近些年,诗词、典籍、绘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类节目的源泉。一批自带文化底蕴的节目相继播出,它们坚持原创输出,在主题思想上抓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运用,并在细微处体现文化传承的意义,以优质的内容打造文化传承类节目新高峰。
1.坚持原创,凸显特色打造IP。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承类节目的内容创新迫在眉睫,这是打造特色节目新IP的机会,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机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无限的宝藏,只要深度挖掘其中某一方面的特色内容,坚持原创内容输出,就一定能增强观众的认同感。近年来,国内的文化传承类节目数量在不断增多,原创的门槛变得更高,故而一些节目在选择方向时面向垂直类小主题,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尤其是寻找与年轻观众有兴趣点连接的方向,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丹青中国心》以“宋画”为载体,向观众传递宋代绘画的艺术成就和宋韵精神;《食养中国》是一档药膳美食节目,带领观众领略天南地北的药膳珍馐,探索养生密码;《风来百草园》聚焦中医药文化,展现中国式唯美与治愈。这些文化传承类节目将主题垂直化创新聚焦,更易获得观众喜爱。
2.深挖价值,小中见大传承文脉。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文明中犹如一座富矿,想讲好它的故事,呈现它的发展以及使之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如何以现代传播手段体现文化背后所凝结着的奇思妙想,需要认真探究。不少文化传承类节目选择从细微之处入手,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非遗里的中国》从板龙表演、黄沙狮子、青田鱼灯舞等着手揭开浙江非遗的神秘面纱,在深入时代发展中看蚕丝织造技艺的传承,以及蚕丝在医用、科技、信息领域的应用价值,找到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中的生机。与此同时,节目还深度解析了非遗技艺从工艺到科技的转变,由点及面地展示了集销售、技艺于一体的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的历程。又如,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从优秀诗词的细腻之处寻找青春的感悟,从浩瀚文化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辽阔并绘成青春的心灵地貌,通过邀请青少年参与经典传唱,用千年的诗篇展现青少年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