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报纸从转型向再转型的跃迁关系着其下一个十年的生存。本文围绕“纸媒消亡论”的话题,讨论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报纸再转型的压力,结合部分报社、报纸的具体实践,从理念、渠道、内容、运营、人才五个方面提出报纸再转型策略,旨在为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下报纸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报纸再转型 媒体深度融合 纸媒消亡论
报纸作为最早出现的新闻媒介之一,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陆续出现,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纸媒的地位,而如今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设备的进一步升级,更是严重挤压着纸媒的生存空间,促使诸多纸媒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纷纷选择通过缩减版面、严控成本等措施来维持日常运营。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这一年开始,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在此过程中,由于读者大量流失、收益断崖式下跌,报纸转型迫在眉睫,由此在国内掀起转型融合探索的高潮。在近10年间,从媒体融合到媒体深度融合,部分报纸在转型中成功上岸,但仍有一大批报纸宣布休刊或停刊,如《内江晚报》《东南快报》《南方法治报》,可见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的结果喜忧参半。媒体深度融合的提出旨在进一步淘汰传统媒体的落后产能,倒推传统媒体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新媒介生态,且媒体深度融合也将成为已经成功上岸报纸继续发展的分水岭。
一、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纸媒消亡论”的探讨
随着各个国家纷纷出现报纸、期刊宣布休刊、停刊的情况,“纸媒消亡论”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要想厘清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报纸再转型的压力与方向,首先要了解“纸媒消亡论”在报纸转型发展中的具体现象和核心要义。
1.国内外报纸发行现状。纵观国内外纸媒发展现状,“纸媒消亡论”并非空穴来风。中国报业产业化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报业经历了“黄金十年”,发展迅猛。从2016年开始国内报纸发行量开始大幅下降,报业整体出现下滑趋势。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2年,全国报纸印刷总量连年下降,2022印刷总量占2011年印刷总量的比例不足35%。日本作为世界著名的纸媒大国,同样难逃“纸媒消亡”的结局,2023年初日本新闻协会公开发表的日本报纸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日本报纸发行量为2800万份,与5年前相比,总量减少1000万份,即平均每年减少约200万份。全球最大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美国普华永道(PwC)的研究数据表明,2021—2022年,全球印刷版报纸的每日总发行量在4.5亿份左右,同比2016年有明显下滑。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在其著作《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为纸媒定下确切的“死亡”日期,预言传统纸媒将在2044年走向消亡。
2.“纸媒消亡论”的本质。从国内外报纸发行现状看,无论是专家学者的预言还是报纸印刷总量的下降,都在佐证“纸媒消亡论”的成立,但这种佐证并未获得完全支持。“纸媒消亡论”的本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如果将报纸单纯解释为“一种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新闻产品”,那么报纸作为纸媒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的确确在减少,且会伴随着纸质阅读受众的进一步减少而消失。二是报纸是以文字、图文阅读为主要形式传播信息的经典媒介之一,随着媒介深度融合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与传播形式的增加,报纸发行量、触达率和影响力显著下降,但以“非纸质报纸”为主的报纸仍然在发展。
从本质看,仅仅是以纸质为载体的报纸会逐渐消失在受众市场,而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报纸本身并不会轻易被市场淘汰。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纸媒纷纷开始积极转型以期适应技术革命和时代巨变,下一步,幸存报业需要迎合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适应新媒介环境对报纸生存规则的消解和再造,重新认识处于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报纸的定位、价值与特色。
二、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报纸再转型的压力
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指出,新媒介的产生并非独立与偶然,而是衍生于旧媒介之中,当新媒介出现时,旧媒介会开始演化和升级,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