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媒体融合已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党中央对媒体融合的政策指引持续深化,从初期“推动融合”迈向“加快推进”,从单一“融合”升级为“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过去的十年,以党中央的要求为方向,在河南省委的指导下,河南日报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投身媒体融合探索。2015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旗下大河报、大河网等多个媒体品牌,组建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增强主流媒体在互联网舆论场的影响力;2021年,重点打造自主可控智媒平台顶端新闻;2024年下半年,进一步推动顶端新闻与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深度融合,全力加速媒体系统性变革进程。
笔者以顶端新闻从建平台到推进“平台+媒体”融合的具体实践为例,探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念、路径和方法,着重分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要遵循的必要步骤、需要着力突破的关键要点。深入研究顶端新闻的实践经验,对于理解和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当前,主流媒体融合的速度、力度、深度还存在不足,新媒体新应用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对主流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既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巩固壮大主流舆论之需,也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必然要求。
媒体融合面临“三有三无”结构性矛盾。“三有三无”是指媒体融合面临的有内容无渠道、有粉丝无用户、有影响无变现问题,也就是只有专业内容,而没有能够控制内容推荐量和曝光度的传播渠道;只有弱关系的粉丝群体,而没有能够进行精准画像和深度影响的用户;只有泛在的影响力,而没有可以实现商业变现的有效模式。产生这一悖论的根源在于传统融合模式的局限性,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导致传播主导权旁落,单点突破的改革策略难以构建采编生产、用户运营、商业变现的闭环生态。
媒体融合中的单点突破思维亟须转变。在媒体融合进程中,长期存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及“用户为王”等多种观点的论争。顶端新闻在实践中坚持的观点是,应坚持“内容为王”,但单方面强调内容、技术、渠道、用户等任一要素都不可行,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及变现能力曾经强大的原因在于其构建了采编生产、发行渠道、广告变现的完整价值链。而今,主流媒体在第三方平台开设账号,其角色逐渐转变为单纯的内容生产者,难以形成商业闭环并深度影响用户。商业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涵盖内容创作、用户流量、广告营销、电商变现等多环节的生态系统。因此,以系统思维推进媒体融合,需打出组合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其核心要义在于,从局部改良转向整体重构,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这要求媒体机构改变单点突破思维,以系统论视角构建涵盖生产力革新与生产关系调整的协同机制,统筹采编、技术、用户、市场、管理等多方力量,构建新商业模式。正如汽车需四轮并进方能行稳致远,媒体融合亦需全面协同,方能破解融合转型的难题。
为破解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媒体集团需摒弃传统思维,探索新模式。一是打造自主可控智媒平台,牵引生产力飞跃;二是重塑利益格局,适配先进生产力需求。新质生产力驱动平台生态建设,生产关系调整保障组织效能。两者在动态平衡中相互促进,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的质变升级。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牵住平台建设这一“牛鼻子”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既要立足全局,做好整体与系统规划,保障各环节协同,又要精准聚焦关键发力处,避免平均用力。在此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融合改革的“牛鼻子”,打造自主可控智媒平台。目标所要打造的自主可控智媒平台,涵盖“自主可控”“智媒”“平台”三大要点,缺一不可。“自主可控”是掌握用户、数据等核心资源的根基;“智媒”凸显传媒特质,承载技术赋能动力;“平台”则代表前沿商业模式。
自主可控智媒平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平台是引领与驱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力量。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逐渐衰落,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未能掌握平台主导权。从当初四大门户网到今日头条、抖音等智能平台,技术迭代不断重塑传播格局。传统媒体坚守线性传播模式,未能及时在数据算法、用户运营等方面构建新型平台,结果退化为内容代工厂,丧失了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
抖音等头部互联网平台掌握了流量入口,流量变现收益迅速增长,并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降低了内容成本,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信息传播领域的领先位置。传统媒体在第三方平台上投入大量成本生产原创内容,但往往与收益不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