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体“分层看清”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去医院看病时,医师为了准确地诊断病情,会安排部分患者进行B超、彩超、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这些检查项目虽然都属于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成像原理、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磁共振成像能够生成身体各部位的清晰图像,尤其适用于软组织成像,常用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软组织损伤、心脑血管疾病等。本文将为您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临床应用范围以及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更好地配合检查、完成检查。
磁共振成像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属于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是利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将所获取的射频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重构出人体各部位不同层面的图像。磁共振成像的检查过程和工作原理如下:
1.生成恒定磁场
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原本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检查时,受检者躺在扫描床上,保持相对静止。磁共振设备启动后,其内部的超导磁体可产生一个强大、稳定的磁场,能让人体内的氢原子核的排列变得有序。
2.发射无线电波脉冲
氢原子核有序排列后,磁共振设备向受检者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脉冲,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
3.氢原子核释放能量
当无线电波脉冲停止发射后,氢原子核会把所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并逐渐恢复至原始状态。
4.接收信号
磁共振设备能检测并收集受检者体内氢原子核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中包含了丰富的人体组织信息。
5.图像重建
将收集到的信号发送给计算机,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形成能够显示人体内部结构与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与不足
1.磁共振成像的优势
(1)无辐射
磁共振成像具有无辐射的优势。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