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名字取自某个餐厅的一道美食,取这名字时,我想大概率你会在惯性思维下猜到我要说什么,其实不然,这回我是被新的臭味食品的形式创新刺激到了,有言不得不发。既然说臭那为什么还冠之以香呢,这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还真不是。喜食臭豆腐的人都说闻着臭吃着香,我这算是随着大家的愿。
“暗香”是个什么物件,你要是想象力不够丰富还真会被难倒。这两年京味餐馆的菜单上多有炸窝头片这道主食,北京人明白这其实是窝头片抹臭豆腐,因臭豆腐不雅,在多数餐馆的菜单上都不体现。后来我发现涮羊肉馆多有这道美食,什么原因,应该是羊肉的膻味能中和臭豆腐的臭吧。“暗香”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把臭豆腐和馒头片做个大胆的食物嫁接,让臭味牢牢地锁死在馒头片中,以创造出一种更人性化的美食,让食客各得其美。
“暗香”是房山圣莲山地区餐饮的一道自创美食,那天是这样,就餐接近尾声时,服务员端上来一盘炸馒头,那一刻有嘴急的,没等服务员介绍,上来就叼了一块,也就是那当口,怎么咬进去的又怎么原封不动地吐了出来,大家惊讶并纳闷地望着食者,怎料人家愤怒地说这炸馒头里怎么裹着臭豆腐?臭死啦!臭豆腐!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好这口的可就来了精神,本来接近尾声的饭局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暗香”这道主食妙在两方面,一是名字美,这名字相较于炸窝头片更能激发出食客的想象力,关键是人家并没故弄玄虚,内容是名副其实。说下它的制作方法,“暗香”是在两片切好的馒头片间加上臭豆腐,然后裹上蛋液再蘸满馒头糠下锅油炸,炸至金黄盛盘上桌。这道美食的物理口感和味觉的层次感那是脆、酥、软、臭、香,让人体感知美食的味觉、嗅觉、触觉三者融合。二是解决了饭桌上的尴尬。人家的臭是包裹在两片馒头间,臭味不外泄,即便是咬开炸馒头,臭味也多被封死在馒头上的牙印间,不使臭溢出。吃臭豆腐,店家、主家、客人最怕的就是满厅满堂的臭味,而这味确实无法与现代装修下优雅的餐厅相容,当然更主要的是现代人必要与不必要的矜持。要想满足口腹之欲,店家就得想办法让人看不到,闻不到,但能吃到臭豆腐的香,这功课做好了那就是造福食客。暗香,优雅、低调、善解人意,是我知道的一道不错的美食。
另外,暗香还有你不知道的科学内涵。前年我用半个月的时间听傅骏老师的网课《美食鉴赏》,里面有两段话讲到嗅觉系统,我实录过来让大家感受一下:“虽然东西是嘴巴在吃,但研究表明,我们对食物的总体感受,超过75%都来自嗅觉。我们形容食物总体感受的词汇就叫‘风味’,可见气味的重要性。有一个小实验,你自己也可以试试。口含一颗水果糖,捏住鼻子,你就会觉得嘴里只有甜味,跟吃白砂糖没什么区别,放开鼻子,各种香气马上就会涌现上来,顿时感觉这块糖好吃了很多。”
“我们的嗅觉系统,分成鼻前和鼻后两种感受。鼻前就是没有吃东西之前,直接用鼻子闻的味道。鼻后味很奇妙,一般人不知道。我们的咽喉上方有两个隐秘小孔,通向鼻腔,平时是关闭的,只有把食物吞咽下去的时候,才会打开。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在恒定的口腔温度下,释放出更充分浓郁的气味传到鼻腔,被嗅觉细胞感知到信号,瞬间传递到大脑。所以,当这一口食物味道好,大脑迅速判断并给予鼓励,你就会自觉发出‘嗯’的一声。这是大脑主动要求放大鼻孔呼出更多的空气,让更多好闻的味道传到鼻腔中,让大脑获得更多享受。”
课听到这里时,我惊讶美食家平日点评菜品时表情的作态,比如嘴型与吞咽的夸张,原来里面包含着专业素养,而这个“暗香”的暗恰到好处地将这个香,通过咽喉上方两个隐秘小孔,引向鼻腔,完成了一次由臭而香的转化。这个小知识如同小秘密,让传统食客对嗅觉的认知碎了一地,而通过对身体的深入了解,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暗香”,理解了这个被包裹的馒头片中的天机。那天“暗香”端上来时,我一口气吃了三块,同时闭上嘴暗自美了三次。
人们喜食臭味食物应该也有很久远的历史了。臭味食物的出现,应该归咎于农业文明下的食物短缺与人们祈求温饱愿望间的矛盾,不过这种被动关系逐渐被新的认识替代,有些“不洁之食”通过改造变成了新的风味食品,再经过厨者与食者间的磨合逐渐衍化为各地的特色小食。北京是个开放的城市,由于几百年的特殊地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定居于此,他们不仅带来了多样的生活习惯,也丰富了北京的美食版图。北京美食中“臭”的家族也在不断地壮大,食物的开放性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写照,
近十几年,随着国内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农副产品的引入,百姓的餐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这众多食品中,有些带有特殊气味却逐渐被北京人接受的,榴梿应该是为大多数人热捧的一种,另一个有点小众的是奶酪,奶酪的风味多样,但这里咱们只讲重口味的,蓝纹奶酪我没吃过,听说是奶酪界的大哥大,所谓“蓝纹”就是一种霉菌,和奶酪生成出一种特别的臭型,它臭的威力堪比鲱鱼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