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让生命在你手中延续
作者 董红濛
发表于 2025年3月

2024年6月30日,我国17岁的羽毛球运动员在印度尼西亚比赛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初步判断为心源性猝死。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既对年轻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也对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感到无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欧洲杯比赛中,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赛场上突然倒地,心搏骤停。现场医疗团队迅速采取心肺复苏(CPR)措施,最终他得以生还并重返赛场。两个案例对比突显了及时施救的重要性。心肺复苏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急救措施,但在我国的普及率较低。掌握这一技能,不仅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更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急救“黄金4分钟”的重要性

猝死事件通常发生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医院外的环境中。心源性猝死发生后,患者的心搏和呼吸会突然停止,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迅速陷入缺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秒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心外按压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约10%;超过10分钟后,抢救成功率几乎为零。而在“黄金4分钟”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存活率,还可以降低脑损伤的风险。

克服紧张施救时的恐惧

尽管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仍然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CPR的认知率和施救意愿都不高,主要原因是急救培训的覆盖面不足以及对施救过程的恐惧心理。尤其在紧急情况下,施救者往往会因担心操作不当而犹豫不决,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此外,部分施救者还担心胸外按压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进一步伤害,如肋骨骨折等。但实际上,肋骨骨折的风险远低于心搏骤停带来的致命威胁。通常情况下即使出现肋骨骨折,也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痊愈。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