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又称人工肾,是在肾脏衰竭后代替肾脏清除体内多余水分、毒素,治疗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的一种方法。当终末期肾病肾衰竭时,肾脏几乎完全停止了工作,血液透析就是用机器代替肾脏工作。在全世界依赖透析维持生命的上百万患者中多数采用血液透析,其大致的过程是根据膜平衡原理,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机器进行过滤,随后再回输体内。如此反复循环进行“清洗排毒”,达到清除体内有害物质,补充体内所需物质的目的。但日常中有部分老百姓一谈到透析就会谈虎色变,心生抵触。其实是对透析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一:一旦开始透析就必须放弃工作
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的一种肾脏替代疗法,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尽量恢复身体状态,重新投人工作生活。在患者情况稳定后,是可以重返工作岗位的。实际上有很多血透患者都是白天上班,下班后再开始透析,生活一样过得很规律。所以,重要的不是透析与否,而是看自身的选择。调整好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在选择工作时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能太过劳累。
误区二:血液透析之后会影响寿命
随着透析技术不断进步,水机及滤器透析设备的升级,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血液透析的充分性。透析可以延长尿毒症患者的生命,让尿毒症患者和正常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只要患者不是因为其他的身体机能完全退化而导致的肾衰,绝大多数情况下,尿毒症都不会有直接的生命危险。所以要积极治疗,规律地进行透析。
误区三:开始透析后就不必再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尿毒症患者同样重要。患者在血液透析的同时,每天都要定时定量服用医生开具的处方药物,比如抗高血压药、抗贫血药、抗肾性骨病药物等,以预防心脑血管及其他器官的损害。
误区四:透析后尿量减少会使病情加重
透析时血容量会相对下降,导致尿量减少。透析后尿量减少是由于透析后体内的毒素浓度降低,原来渗透性利尿的影响力消失,同时排出了体内多余的水分,使体内水潴留情况得到改善,导致尿量减少。充分透析可以避免毒素在体内蓄积,不会使病情加重。
误区五:每个月进行抽血检查会加重贫血
血液透析患者往往会伴有贫血。正确诊断贫血病因,合理使用抗贫血药物治疗,是治疗贫血的关键。其实,每次透析过程都会损失一定量的血液,但多数患者不会因此而贫血。只要纠正贫血、用药方案合理,每月化验所抽的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电解质等指标,因为需要根据检验结果调整促红素或罗沙司他剂量,避免贫血加重或血红蛋白过高。
误区六:透析治疗期间可以正常进食
进食时,循环系统中的血液会集中到消化系统,易引起低血压,或导致食物呛人气管而发生呛咳、窒息。果壳、骨头等坚硬食物会损伤口腔或食道黏膜,造成出血,甚至窒息;由于体位的变化,可能会牵拉透析管路,造成穿刺针头滑脱,引起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因此,在透析时,如果您觉得饥饿,可以带些柔软、易消化的点心类食物,如馒头、面包、蛋糕等。
误区七:透析越早对肾脏越好
透析的时机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评估来决定。过早透析可能不利于保护剩余肾功能,而过晚透析则可能导致全身器官损害且合并相关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随着身体内的毒素堆积,肾脏功能下降,身体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不少肾病患者想通过透析来维持肾脏功能。其实过早的透析只会加快肾脏残存功能的消失,并不能帮助肾病患者延长生命。
从开始透析后,肾脏就已经不再“主动”工作,会逐渐萎缩,肾脏功能越来越少,透析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所以透析只会消耗残存的肾脏功能,太早透析通常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误区八:透析后可以自由饮食和饮水
透析后患者仍需遵循特定的饮食限制和液体管理。过度饮水可能会导致水肿和其他并发症,而某些食物可能会影响透析效果。因此,患者要遵循特殊的饮食规定,以确保自身健康。
饮食控制是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不控制饮食会导致营养不均衡、毒素积累等问题,影响透析的效果。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质的饮食原则,避免高磷、高钾等食物的摄入。同时应保持足够的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控水对血透患者来说是一件难题。不少血透患者认为,不喝水可以使干体重不超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肾病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地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摄入的盐分过多同样会导致体重超标。因此,血透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控制水分的摄入。不控制水分摄入会导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每日的水分摄入量,避免过量饮水。同时也要注意食物的含水量,尽量选择低水分含量的食物。
误区九:开始透析后必须终身透析
不一定!是否需要终身透析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病情发展的阶段。对肾功能不可逆性下降至尿毒症的患者,透析是必要的。但对急性肾损伤或可逆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透析可能是暂时的,一旦肾功能恢复,就可以脱离透析。
血液透析是一项对患者生活有较大影响的治疗,但它也是一种能够维持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患者及其家人在面对肾透析时,应与主管医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以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