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匿”存款、“假装借贷”、通过他人向子女“哭穷”、悄悄购买高额养老保险基金……
2025年回乡调研时,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生赵珂发现,家乡的父辈们身上,出现了这些有异于常规认知的现象。
长久以来,“养儿防老”的理念根植于传统乡土社会,而现在,不少父母开始主动规避子女对自身养老资源的“侵占”风险,“养儿防老”变成了“养老防儿”。
赵珂告诉笔者,“养老防儿”与传统观念中的“养儿防老”截然不同,它指的是老人在处理自己的财务时,选择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不让子女知晓自己的存款,并将这部分存款视为自己的养老和医疗等对应的费用。
当子女因经济困难向他们借钱时,老人们也会选择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声称自己没钱;即使选择帮助子女,也会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如声称他们所给的钱是向他人借来的。
这不是赵珂孤立的发现。2022年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现在“50后”“60后”甚至“70后”,已经认识到“养儿未必防老”,不少“80后”“90后”更是认为“养老必须防儿”,“所以他们现在就要做好各种规划,包括储蓄、投资、理财等”。
这种理念的转变,也被保险销售员李少丽敏感地捕捉到。长期以来,李少丽在湖北某县城和附近村镇区域从事保险销售,她明显感觉到,近几年,针对中老年人的理财和医疗保险卖得比以往好多了。
而且,这些保险都是老人自己来买,其中不少人是瞒着子女偷偷来买。“如果告诉子女的话,子女不会让他们买,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有房贷车贷,他们知道父母买理财保险的话,会让父母把钱给他,提前还房贷或车贷。”李少丽说。
赵珂觉得,这种父母一方面防着子女,另一方面又在子女求助时选择隐性资助的现象,“反映的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现代社会变迁的冲击下,老人基于社会保障的有限性、孝道文化的变化,对代际责任的重新权衡与艰难调适”。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认为,未来随着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和社会压力加大,“养老防儿”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
“花样”防儿
“自己的钱千万不能让儿子知道。”在家中长辈组织的一场答谢宴上,赵珂听到一位张姓老人如此告诫同桌其他老人。
赵珂家中长辈是一位保险代理员,春节前夕,为答谢客户,她组织了一场宴会。赵珂与十几位中老年人坐在一桌,席间,张姓老人发起了上述谈话。起因是张姓老人自己去存款,但被儿子知道后遭到了阻拦,最终,钱没存成,他和儿子的矛盾却闹成了。
他据此告诫其他老人,如果儿子需要钱,即使找别人借钱给儿子,也不要给自己的钱。“如果把自己钱给儿子的话,一定是要不回来的,相当于你完全地赠予了。”赵珂说,这番话得到了在座多数老人的认同,并引发了讨论。
随后,赵珂通过调研,发现了与张姓老人想法类似的案例。
另一位王姓老人,在面对儿子换房缺钱向父母寻求支持时,他最初以每月养老金有限,没有多少积蓄为由,拒绝了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