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美乌代表在沙特会面,争吵十余天后,双方回到了谈判桌。会谈结果据称“颇具建设性”,但美国想要的矿产协议暂时还没敲定。事实上,整个世界都还没从2月28日那场“旷世争吵”中回过神来,尤其是美国的盟友们,裂痕已经产生,弥合谈何容易。
回到争吵当天,双方起初尚能保持着礼节性的交谈,一切看起来还算融洽,但当交谈进行到约40分钟时,气氛瞬间变得紧张。现场气氛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针锋相对、含沙射影,美国副总统万斯煽风点火、故意带节奏,美国总统特朗普怒不可遏、碾压式反击,对泽连斯基如对小辈般极尽训斥、羞辱之能事。
通过其他现场媒体的镜头,人们看到,以总统们的激烈争吵为背景,乌克兰驻美大使奥克萨娜·马尔卡罗娃躲在摄像机阴影之中,无助地垂首抱头,现场的乌克兰摄像记者则一边工作,一边泪湿眼眶。
随即,来访的一国总统泽连斯基,“被逐出白宫”,后续的午餐国宴、联合新闻发布会等安排全部取消。这种盛气凌人的“外交失礼”,是非常罕见的。英国《卫报》评论称,这是现代历史上最大外交灾难之一。
这不仅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一场争吵,更是一场在聚光灯下暴露无遗的国际关系尴尬剧。它让我们恍惚间有一种文明倒退、国际交往伦理荡然无存之感,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两百年前那种帝国主义横行的无序时代。在那一刻,人们似乎看到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白宫的炉火中噼啪作响。

泽连斯基“被逐出白宫”
1933年春,一场“Fireside Chat”(炉边谈话)让白宫的壁炉名扬四海。美国总统罗斯福用娓娓道来一席话,鼓舞了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国民。
令人诧异的是,92年后,一场始料未及却早有铺垫的“Fireside Quarrel”(炉边争吵),在白宫的壁炉边,在众多媒体镜头前,继而在全世界纸媒、电视媒体、社交媒体的受众眼前,公然上演。类似的壁炉,穿越时空之隧,这一次却映照了一场令全球瞠目、可载入国际外交史的荒诞真人秀。
炉边的“火星”是怎么点燃的?
稀土矿产协议背后的蚕食鲸吞,以及泽连斯基的公开强硬说“不”,成为酝酿此次争吵的最大语境。

这份被美国描绘为“双赢”的协议,欧洲人评价却是“充满殖民主义”(当然,欧洲人在乌克兰问题上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乌克兰拥有被美国列为“关键矿产”的50种矿产中的22种。按照美方起草的协议,乌克兰需将稀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未来收益的50%注入美乌共管基金,美国将最大程度拥有基金孳生的经济利益,并将其中部分用于对乌克兰的再投资,直至累计乌方出资5000亿美元为止(换言之,就是“用乌克兰的资源收益收购乌克兰的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