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人
作者 高方
发表于 2025年3月

清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石雀滩被海浪声唤醒,初升的太阳在海天之间洒下缕缕金光。我在岸边见到船长老刘时,他正躬身推着一车鳀鱼装船,用作鱼食。车斗翻转的瞬间,银光闪闪的鳀鱼一股脑儿地滑到甲板上。

早就听说老刘是码头上的老渔把式,我提前约好了要跟他的渔船出海。待鱼食在甲板上高高堆起,老刘启动了马达。“出发喽!”他高喊一声。螺旋桨搅起层层浪花,渔船径直划开了蔚蓝色的海面。

船行二十多分钟,我们到达了他工作的海洋牧场。海面上,许多圆形的网箱漂浮着,几米间隔开来,一个接一个铺向远方。

船停稳后,两个渔工拿起铁铲,将甲板上堆成小山的鳀鱼铲起,再高高地抛向网箱的上空。网箱里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吃食,搅得水花四溅。老刘的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说:“老远听到船的突突声,这些鱼就知道开饭时间到了。”

五万亩的海洋牧场上有近三百个这样的养殖网箱。每个网箱直径达四十米,深七米,里面养着不同的鱼,有鲈鱼、大黄鱼、加吉鱼、黑鲷鱼等。喂鱼,是老刘在海洋牧场的主要工作,牧场里养殖的鱼一天要吃掉三四吨鱼食。

喂鱼的间隙,老刘感慨地念叨着:“我这一辈子啊,前二十年在捕鱼,后二十年在养鱼。”从他的讲述中,我知晓了石雀滩的一些往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曾是一片盛产鳗鱼的富庶海域,附近的渔民们以钓鳗鱼为生。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