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流
作者 胡笑兰
发表于 2025年3月

故道

迎接我们的第一站是黄河故道。在东营市水利工程地图上,有条河道被称为黄河故道。它,便是刁口河。

四百万年了,黄河每年携带十几亿吨泥沙抛入茫茫沧海。下游的河床因此年年增高,把黄河托举,成了一条地上的悬河。生长,突围,寻找新的奔向大海的路径。黄河,这条游龙频繁摆尾,改道也成了极易发生的灾难。从远古到20 世纪五十年代,黄河下游有记载的灾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改道也有二三十次,大规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称“黄河六徙”。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了今天的黄河水路。刁口河为履行黄河奔赴渤海的使命,从1964 年至1976 年,行水12 年5 个月。之后黄河改道清水沟,应该归功于黄河口的治理成就。这条桀骜不驯的黄龙不再肆意摆尾。这条入海的水路,河口畅,下游顺,全局稳,一直延续自今。刁口河,顺理成章,也成了黄河故道。

黄河与大海相逢,一定有许多亲昵,许多悄悄话。亦情亦恨,亦喜亦痛。流动与静默,投奔与拥抱,都是黄河与大海的交响,都是献给土地的深情,都显出一种撼人心旌的力量。河口聚沙成洲,身后淤积的处女地,每年数以万亩计的生长。土地生长,扇形冲积平原像一把自然的扇子铺展,终成弱潮陆相。这片地球上最新鲜的土地之上,纤凝涌动,扶光巡幸,月华照临。涵养永不缺席。数不清的生物,以身相许,万物生长。

一望无际的荒野深处,以辽阔呈现大地之美。这里天然柳林32 公顷。柳林,俗称“馒头柳”,学名“杞柳”,是黄河口代表性植物。黄河故道,车基本上开不进去,人可以进去。人走的地方很远很远,假如你有探险的精神。改道以后,这里成了一个旅游区,被开发的地方修了生态木栈道。

生态木栈道直接伸入浩瀚的芦苇荡中,曲折迂回。我顺着长龙似的木栈道向无垠的湿地游走,思绪也在游走。眼前是挺拔的芦苇、翱翔的水鸟、肥美的水草。不时会看到鸿雁、灰雁和黄麻鸭从身边游过。登上观河亭,可远观滚滚黄河,近观黄河故道地质遗迹,万亩柳林的壮观。与鸟亲近。

芦苇浩荡,沙洲清秀兀然。红柳飒飒弄清影,彰示遒劲的力,树枝舞动的婆娑。这自然的柳,有野性的钢,有温暖的柔。似一幅国画,画笔瘦劲简淡,有顿挫,有起伏,有伸展。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