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女儿月月15个月时,还不会叫“妈妈”“爸爸”,这让我一度很担忧。老公常劝慰我:“贵人语迟,孩子大一点自然就好了。”不知不觉半年过去,月月快两岁了,可她依然不愿说话,我再也坐不住了。
朋友静静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聊天时,提起月月的状况,我难免又伤心和担忧起来。静静听我絮絮叨叨地讲着,突然打断我的话,问:“是你听不懂月月的话?还是月月不愿说话?”
静静的提问一下让我愣住,我反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婴语’,或许是我们没有听懂孩子的话,误以为他们不会说话,不知你有没有观察到这样的情况?”静静这么一问,我脑子一片空白,月月会说什么“婴语”呢?我从来没有观察过。
我和老公是双职工,每天早出晚归,孩子自然交给老人带。我们夫妻俩只知赚钱补贴家用,压根儿没有意识去细细观察孩子成长中的一些小细节。一直以来,我觉得孩子的成长只是时间问题,时间到了,孩子自然就会走路和说话。哪知育儿竟有这么多的门道。这一下让我对带两个孩子的静静充满敬佩,忍不住向静静讨教一些育儿的技巧与经验。
“孩子存在个体差异,你也别太担忧了。月月还小,你给她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多去回应她,激发她表达需求。”静静提出了一个中肯的建议,接着还不忘安慰我,“孩子说活晚一点儿没关系,你得学会做一只‘蜗牛’,慢慢地陪伴孩子,坚持下去,总会看见花开。”听完静静的建议,我的心放宽了一些,决心试试。
回家后,我和老公仔细反思在育儿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晚饭后陪月月去散步,多多陪伴孩子。
说着容易做着难,决定散步的第一天,我们就遇到麻烦。月月拉着婆婆的手,躲在婆婆的身后,一点儿也不愿意跟我们出去。我和老公各种哄劝,月月才勉强答应跟着我们一起出门。可刚出门,月月便哼哼唧唧起来,还未出小区,她就闹着要回家。无论我们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大家不得不打道回府。
二
回家后,月月径直往餐厅走,到餐桌边突然停下,两只眼睛圆溜溜地看着我。我问道:“月月,怎么啦?”月月哼哼唧唧一番后,没有回答,两只眼睛继续盯着我,看得我不知所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