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构建创新体制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 糜小妹
发表于 2025年3月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常态,主要特征包括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然而,我国正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过去几年,我国政府凭借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推动了经济实现稳健增长。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潜在风险也逐步浮出水面。为有效化解这些风险,我国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难题,优化各类要素的配置,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首先,我国政府要为创新尝试者提供最大支持保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积极探索建立一套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而言,财政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踊跃参与,成立专业化的创业投资基金,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同时,政府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创新型融资方式,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早期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另外,政府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其次,我国政府还要大力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工作。政府应积极探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坚实支撑,依托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国际合作基地等各类创新载体,构建开放协同、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相关部门要尤其围绕产业链科学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合理部署资金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再次,我国政府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要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政府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依赖资源、环境、人口等传统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如今这种模式已难以持续,我国必须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