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措施
作者 潘朔冰
发表于 2025年3月

普惠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做好普惠金融能有效帮助弱势群体和落后经济体的健康发展,也可以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有力突破点。从社会治理层面来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事业是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的最好体现。

2015年以来,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普惠金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在工作现场中梳理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务之急。

普惠金融内涵与特征

普惠金融的内涵。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最初的基本形态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涵盖了储蓄、支付、保险、理财和信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中有些产品侧重交易的便利和居民生活的改善,也有些产品侧重对创业投资者的支持,最终目标都是着力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社会福利。

普惠金融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普遍性。普遍性即广泛覆盖性,也就是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主等所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是把服务对象局限于特定群体。“普”字体现在广泛的受众,所有家庭和企业都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一系列金融服务,包括储蓄、短期和长期贷款、租赁、代理、抵押、保险、养老金、支付、本地汇款及国际汇款等,这些服务以前只被那些“银行可接受的”人所享有。

实惠性。普惠金融不但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还要让受众能够享受得起。即使是贫困人口,也不会因为没有钱而无法享受金融服务。“惠”字体现在价格实惠、公道,甚至是金融机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免费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准入具有一定门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信用历史要求。普惠金融业务虽然旨在服务于信用记录不完整或没有信用记录的客户,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和金融机构仍然倾向于选择有良好信用历史的客户,以降低违约风险。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