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审计风险优化管理策略
作者 李喜燕
发表于 2025年3月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波动、市场环境的变迁以及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既为中小银行带来了业务拓展的机遇,也使其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管控形势。从审计的视角来看,中小银行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诸多潜在风险。这些风险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外部经济环境因素,也涉及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因素。这些风险的存在,对中小银行的运营构成了威胁。实践证明,对审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有助于中小银行提升审计质量,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

审计风险剖析

主要风险类型

市场风险识别。在审计流程中,市场风险构成了核心的关注焦点。这一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以及股票价格风险等多个维度,这些波动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所持有的固定利率债券的价值可能会缩减,同时由于贷款利率的调整相对迟缓,可能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汇率风险则一般存在于涉及外汇业务的银行。由于汇率的波动,银行的外汇资产与负债的价值会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引发汇兑损失。当银行大量持有股票或相关资产时会面临股票价格风险与商品价格风险。若银行投资的股票价格出现下跌,或商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时,可能会导致银行资产发生减值,进而增加审计风险。

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是审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它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银行的信贷业务、投资业务等多个领域都存在信用风险。在信贷业务中,审计人员需要关注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借款人可能由于经营不善、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此外,在债券投资、同业拆借等银行的投资业务中,交易对手的信用违约也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信用风险还体现在银行的表外业务中,如担保、承诺等业务。如果被担保人或承诺对象出现违约,银行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或履约责任,从而面临经济损失。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