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尽管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通过控制预算以提升财务报告质量方面,仍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控制流程不规范、监督检查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深入探索控制预算对财务报告质量的作用机制,对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预算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联关系
预算控制是一种贯穿经济活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从微观层面看,它通过设定目标、明确责任、规范流程和考核结果,实现对经济活动的精细化管控;而从宏观层面看,预算控制则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背景下,预算控制有力保障了财务报告质量。它促进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并确保业务能得到及时反馈。同时,预算标准化也提升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使得财务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更加直观。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推广,预算控制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显现。在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预算控制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机制
预算控制促使数据更加真实、规范。企业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嵌入预算执行与会计核算的衔接机制,通过控制预算指标、设定资金支付限额等手段,对超预算和无预算支出形成有力约束。预算标准的规范化要求,推动了会计制度的严格执行,促进了核算口径的统一规范,实现了会计处理方法的标准化。同时,专项资金清理和结余资金收回机制也为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为确保预算约束机制有效运行,企业需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预算执行责任制落实预算控制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通报制度,确保预算约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此外,预算控制的规范化管理,还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