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生:创维 “以小搏大” 用精准营销突破市场困境
发表于 2025年3月

在瞬息万变、竞争白热化的商业世界,黄宏生凭借超越常人的商业智慧,以及面对困境永不言败的企业家精神,一手将创维从无人问津的小型电子元器件贸易公司,打造成为知名的智能家电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黄宏生的创业之路,是一部充满热血与奇迹的奋斗史,更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拼搏的生动写照。他的每一步,都紧密贴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脉搏,堪称时代发展的一座精神丰碑。

2024年经济转型,不少行业都历经调整,比如餐饮、房地产、新能源汽车等。有低谷也有高光,2024年中国GDP达134.74万亿,同比增长4.9%;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1000万台,出口成绩亮眼,前11个月出口584万台,超越日本和德国,成全球第一,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的光伏、储能、风电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占据世界份额80%以上。中国芯片出口额突破万亿;主要家电全球产量75284万台,中国制造达42318万台,占比56.2%。中国政府持续出台政策刺激内需,这些都彰显出经济回暖的趋势。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也都有各自的英雄。在我看来,企业家就是当下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繁荣、维持社会稳定,身上背负诸多责任,同时也面临不少困境,比如资金短缺、内卷严重、供需失衡、新技术迭代冲击、成本上升、企业盈利艰难,合作伙伴关系破裂等。

创维的发展历程中,同样经历无数苦难与挑战。正是这些磨砺,让我们愈发坚韧,在困境中不断突破,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商机就在身边,生意不分大小

企业家该如何穿越苦难?我想分享创维在此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法宝——以小搏大。

创维成立于1988年,那是中国民营企业爆发元年,华为、万科等不少知名企业也在这一年诞生。创维起步做电子元器件贸易,却出师不利,初次创业亏损,元气大伤。

二次创业,我盯上丽音解码器,可因为没及时把握潮流,再次失败。

一次偶然,我去东北出差,晚上在旅馆看电视。东北夜里寒冷,那时中国电视还没遥控器,换台、调音量都得起身,冻得人直哆嗦。当时日本已凭借红外技术有了遥控器,我便想,为何创维不做遥控器?说干就干,创维进军遥控器行业,仅用两年就成了中国最大的遥控器零部件生产商,赚到第一桶金。

那时电视还是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一台日本进口东芝电视要一万多元,而月薪才四五十元。我就琢磨,创维能否为国人提供便宜又好用的电视呢?

那时候香港有个公司讯科集团,是香港三大彩电企业之一,还是东芝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战略伙伴。我挨个拜访讯科的技术团队,真诚表达希望他们加盟创维的想法。可那时创维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付不起让他们动心的薪资,他们不为所动,半年都没答复我。

思来想去,我邀请他们做“星期六工程师”,周末到深圳兼职做彩电设计。在讯科团队的帮助下,创维率先推出搭载“国际线路”(multi-system)的多制式彩电,并参加了德国柏林电子展。

现场没拿到订单,下飞机我就接到了一个德国客户的电话,表示想进一步了解。凭借技术和价格优势,创维最终拿下2万台大订单,在行业站稳了脚跟。

经此一役,讯科团队彻底加入创维,我拿出公司15%的干股分给技术骨干。1993年,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创维向国家申报“电视机生产许可证”。这可是全国第一张发给民营企业的“电视机生产许可证”。那一刻,我至今难忘。

商机其实就在身边,生意不分大小。创维从小小的遥控器做起,仅用两年,就成了行业内最大的零部件制造商,顺利挖到创业的第一桶金。这说明,哪怕是再小的生意,只要精准契合大众的需求,就能爆发出巨大能量。

身处科技工业革命时代有个硬道理,那就是人才制胜。创维能一路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当时吸纳了顶尖的技术团队。毕竟产品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人才招揽和留存也有窍门,我们拿出15%的股票期权,让人才成为合伙人。如此一来,大家不再是单纯为公司打工,而是为自己的事业拼搏,利益深度绑定,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幅提升。

还有,市场敏感度特别重要。当年苏联解体,东欧市场出现巨大缺口。我们迅速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行动力拉满,能在最短时间满足市场。商场上,速度至关重要,谁快人一步,谁就能抢占先机,收获市场红利。

把“小本钱”变成“大事业”

随着互联网浪潮袭来,冲击众多行业,互联网电视品牌乐视在2013年崛起,最高市值达1700亿元。乐视受资本市场追捧,气势汹汹,2016年前后对外投资与收购达1000亿元,看似要垄断中国智能电视市场。

创维却遭了殃,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濒临破产。可创维没有放弃,积极应对,即便危难重重,也在危机中看到另一种可能,发现潜藏的大机遇。

互联网时代,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为应对变化,创维酷开成立了。起初和朗科合作,朗科转型后,酷开全球招揽人才,起步投入超1亿元。仅3年,就成为中国互联网电视的重要入口之一;又过了3年,吸引腾讯、爱奇艺、百度等投资合作,成功跻身行业前三,估值超100亿元。创维就是在这一次次以小搏大中不断前行。

如今,新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遭受一波又一波冲击。传统产业从业者得保持学习心态,小步快跑试错。尽管如此,也得有个底线,别把全部身家拿去赌。还有,人才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分工越来越精细,碰上不懂的领域,别发愁,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就行。

最后,创维酷开在“以小搏大”上是个好例子,背后起关键作用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想想看,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单打独斗能走多远?酷开很明智,联合多家头部企业,达成资源共享、收益分成的合作模式。通过合作,酷开获得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并靠着海量优质内容,迅速积攒人气,一路高歌猛进。

如今,酷开累计用户达2亿,成功跻身互联网电视三大入口之一。这一成绩表明,合作共赢不是空话,是能汇聚各方优势,把“小本钱”变成“大事业”的战略。

创维从智能家电进军新能源汽车,也是以小搏大的典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以看作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北京奥运会秉持“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赛事期间,接送运动员的车辆、奥运场地特种车辆以及部分公交等都用电动汽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可持续交通领域的探索,为全球大型活动绿色交通提供了范例。

奥运会的示范效应让社会各界关注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这将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双碳”伟业,创维不能缺席。我怀揣着对新能源汽车的憧憬投身其中。

起初我不懂,从家电转行做汽车,跨度太大。怎么办?我花1000万元在重庆收购了一家二轮电动车厂,成为公司二股东。我每天跟着开会、跑展会,了解市场、技术,关注电池发展。虽然没能把厂子做大,投资款也没收回,但让我深入了解了新能源行业的生态。综合国家政策、行业趋势、技术变革等因素,我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

汽车产业被称为工业皇冠,投资大、人才密集,关联众多领域。2010年,创维斥资5亿元收购南京金龙,直到2020年才推出乘用车。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投资小的大巴做起,随后拓展至物流、重卡、牵引车等领域。经过在商用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沉淀,积累了足够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后,才进军乘用车领域。

可见,以小搏大并非盲目投资,而是深入了解行业后的慎重抉择,有时还得交点“学费”。在商业领域,“以小搏大”不是贸然冒险,而是一场精心布局、稳扎稳打的持久战。

企业发展要一步一个脚印,前期投入初见成效后,再投入资金用于拓展产品线或升级服务,每一步扩张都要依据前期积累的数据和用户反馈。

找不到新蓝海,就开辟 “蓝色航线”

困难中常常孕育新生,我们该如何抓住机会?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出海。

如今,智能家电在全球拿下超70%的市场份额,电脑、手机、AI设备、扫地机器人等信息产品随处可见,全方位融入全球消费者的生活。

当下,第三次出海浪潮即将掀起,中国制造业品牌站在全球聚光灯下,迎来高光时刻。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如三驾奔腾的马车,引领全球行业发展方向,以全产业链优势叠加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品牌在全球实现替代与崛起。

202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海外营业收入总额达7.2万亿元,成绩斐然。从估值飙升破千亿美元的时尚巨头SHEIN,到全球下载量领先的TikTok,再到新能源领域一骑绝尘的领军企业,出海成为中国企业开辟全新增长曲线的关键抉择。

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环。可以预见,出海在未来也会是企业发展版图里必不可少的拼图。

第二个建议,人工智能正以磅礴之势,引领全球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下,这项前沿技术发展迅速,不断迭代,其活力预示着在众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希望。

在全球人工智能赛道之上,中国优势显著。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广阔的试验田,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优化提供了大量场景,新技术能快速试错、优化,进而催生成熟的商业模式。

中国作为数据大国,海量数据是宝贵的资源,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精准训练提供“养分”。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各行业、赋能各产业,产业生态被重塑,甚至焕新。

第三个建议,零碳经济带来发展新机遇。

在全球气候加速变迁、环境警钟频频敲响的当下,零碳经济带来海量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出新兴产业集群,开拓出前景广阔的新市场。

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与高效储能,到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的全链条打造,新兴细分领域不断涌现。它们抢占市场空白,重塑行业格局,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

同时,零碳浪潮掀起前沿技术研发热潮。科研人员努力攻克碳捕捉、氢能利用、智能电网优化等核心技术难题,每一项突破都可能开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助力产业升级。

绿色金融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力量,持续为零碳项目提供支持。它突破传统金融局限,把环境效益纳入考量,借助绿色债券、碳交易、可持续投资基金等多元工具,精准灌溉新兴产业,让有前景的零碳项目从蓝图快速变为现实,创造发展契机与财富增长节点。可以说,零碳经济正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等待各方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企业如何破局?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里,寻找新的市场空间是企业破局、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关注大众生活中的痛点与不便,是挖掘潜在商机的第一步。那些令人困扰、常被抱怨的日常难题,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亟待满足和优化。要精准洞察这些需求,得对不同群体用户深度访谈,聆听他们真实的声音。

同时,前沿科技发展、政策风向转变、社会潮流更迭,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紧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零碳经济、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领域,站在科技前沿,前瞻性思考新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构思实际的应用场景,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政策导向则如同海上的灯塔,为企业合规发展指明方向。顺着政策扶持方向布局,能获得更多支持。

找不到新蓝海怎么办?那就在现有市场格局里开辟蓝色航线。精准聚焦小众需求与特定场景痛点,深挖那些被大众市场忽略的领域,从产品服务、品牌文化方面打造差异化。

整合跨界资源,把看似不相关的行业资源巧妙融合,打破行业边界,创造全新消费体验和价值增长点。优化供应链是这场持久战的后勤保障,要确保成本可控、效率提升,让产品和服务能以最快速度、最优品质送到消费者手中。最后,深耕客户关系,利用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实现突围与持续发展。

(本文节选自黄宏生在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发表的“2025跨年演讲”,有删减)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