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新发现、跨学科与世界性
作者 李家宁 刘轶
发表于 2025年3月

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正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并在具体研究领域中努力做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纵观最近一年来在该领域出版的图书,无论从资料的发掘与整理,还是从跨学科、世界性、新价值等方面,都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趋势。

古意悠长:中国传统音乐资料的新发掘与再整理

传统音乐研究要寻找那些值得深入挖掘和阐发的“精神内涵”“优秀因子”,一个重要基础工作便是对传统音乐资料的发掘和整理。

虽然在这一方面已有不少的成果积累,但随着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出现,显然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

比如,明清俗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类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品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性转折,也成为现今存活的民间艺术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来源,对我国后世戏曲、曲艺、器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流传到了日本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乐种“明清乐”。以往对明清俗曲文献的发掘,多集中于文学文本方面,而对其音乐文献的采辑与梳爬则较少——这当然不能全面、有效地激活其间的“优秀因子”。刘晓静、李鸿熙合著的《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则为此开拓了新空间。

《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首次对明清俗曲古谱文献进行大规模的辑要和译释。此书在充分占有明清古谱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具代表性的明清资料、日本清乐资料等曲谱资料汇集成册,所选文献自明代万历至清末,横跨三个多世纪,将中国传统音乐在特定时期的记谱方式、乐调旋法、结构形式、俗曲所经历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呈现了出来。其中,《清乐秘曲私谱》(乾、坤)、《清风柱础》《增补改定清风雅谱》《清乐词谱》(卷二)、《清风雅唱》(第三)等域外古谱为首次在国内展现,可谓是传统音乐文献研究的“新材料和新发现”。《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呈现了明清俗曲发展过程中音乐形态的原本,为未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一手的历史音乐文献资料。此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便在于此。

作为记录、承载、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工尺谱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传统乐律学、乐学以及众多的音乐体裁形式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工尺谱可以发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