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病不出省
作者 简宏妮
发表于 2025年3月
→ 2024年8月28日,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査晔军(右)为患者实施了左侧肩关节置换+肩袖修补+上肢血管神经探查手术。

北京至郑州,距离约690公里,高铁2小时21分,从2023年12月至今,这是杨德金每周的“通勤路”。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越来越多一线城市医院的专家开启了“双城”模式,作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副院长,杨德金是其中一员。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是河南省1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之一,同时也位列国家12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经过5年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覆盖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以外的所有省份,1400多项诊疗技术在受援省份得到应用,跨省、跨区域就医明显减少,为实现“看大病在本省解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下沉

在中国骨科医生心目中,北京积水潭医院是骨科专业的学术高地。从北京到郑州后,杨德金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特色系统课程,全部向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免费开放。

“北京积水潭医院已为全国培养了2万多名骨科大夫,包括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等在内的课程培训。我们不仅向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开放,也向周边的医院开放,因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出发点,是将资源辐射到整个区域。”杨德金告诉记者。

202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签署协议,后两者依托已规划建设的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院区项目,在创伤及骨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逐步实现“技术平移、管理平移、品牌平移”。

正式到郑州就职前,张杰平均1—2个月就要在两地间往返1次。2023年10月,张杰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成为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到任之后,张杰带领团队充分调研,着手建立了疑难罕见病诊疗中心和儿童实体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

“这两个诊疗中心的意义非常重大,标志着我们已从传统的诊疗模式,变成以多学科融合为前提的诊疗模式,大大改变了思路和观念,建立起多学科共同协同的诊疗理念。”张杰告诉记者。

河南省儿童医院作为第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单位,与北京儿童医院在平台、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深度合作,让河南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截至2023年7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已经发布了五批名单,总数达到了125个。从输出地的角度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输出了89家国家级高水平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分支机构。从病种上来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针对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等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的病种。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输入省份中,河南、安徽、山东、福建和河北五省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最多,这些地区受益也尤为明显。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是人口大省,常住人口数排名全国第三,医疗需求旺盛。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诊疗量约6.84亿人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四。

→ 2024年1月30日,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张杰在诊室为患儿检查咽腔。

在已布局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河南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落地城市也是全国最多的。其中,省会郑州7个,省域副中心洛阳2个,南阳1个,人口大市新乡(2023年末,常住人口612.5万)、商丘(2023年末,常住人口766.02万)各1个。形成了东(商丘)、南(南阳)、西(洛阳)、北(新乡)、中(郑州)都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均衡布局。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