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作者 人民日报评论员
发表于 2025年3月

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会变

“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

在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精辟概括并强调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安心谋发展的“定心丸”,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1980年,浙江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40多年来,改革开放激活一池春水、催生变革浪潮,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起来,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论是谋发展、促创新、惠民生,还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鲜明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等重大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始终体现着“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等大政方针,始终彰显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不懈追求。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极大激发、发展成绩更为显著、发展作用更加彰显。以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如今的42万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从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处处都能看到民营企业大显身手。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几十年来,关于对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深刻揭示我们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鲜明立场、坚强意志和战略定力。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强调:“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和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些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体现在党章和宪法中,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新征程上,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定能推动民营经济绽放新的光彩、作出新的贡献。

当前,身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用好用足各项有利举措,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务实创新,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坚定信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在日前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入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切勉励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进步,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条件、开辟了广阔空间。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呈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看发展基础,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了坚实基础。从规模数量来看,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5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在92%以上。从创新能力来看,民营经济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从国产AI大模型赋能产业链,到人形机器人惊艳全球,都印证着民营经济规模实力、创新水平、市场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必将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所长、蓄势扬帆。

看发展舞台,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更大发展空间。就拿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来说,随着“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实施,进一步激发“有潜力的消费”“有效益的投资”,拉动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家电、零售等行业快速增长。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将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全面深化,这些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用足用好人才队伍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优良,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等优势,抓住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机遇,民营经济就能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看发展保障,202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涵盖了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等方面。去年以来,从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到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再到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正在落地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保障。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把握我国发展大势,科学研判形势,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力量。机遇总是和挑战同生并存,决定未来前景的是看待困难的眼光、解决困难的决心、应对困难的办法。在风雨洗礼中壮大,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团结一心。只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锐意创新、鼓足干劲,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就一定能共同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更是干事创业的时代舞台。现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十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扎扎实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强调了5个方面的重点政策措施,再次释放出有力信号。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有效落实,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创新创业、信心预期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呈现稳步向好态势。“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5个方面的重点政策措施,着眼于解决民营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市场准入是经营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前提,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就是要给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

202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等政策举措,目的就是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等列为今年重点任务。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是一以贯之的,也是十分明确的。

“一张清单”的变化非常典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历经4次动态修订,从151项压缩到了117项,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一大批准入限制得到放宽,让各类经营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在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非禁即入”要求,细化举措,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把这些政策要求落地落细落实,既立足当下破解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构建长效机制,定能持续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

再看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党员、干部既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主动排忧解难,又要坚守廉洁底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从体制机制建设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必须解决认识不到位、工作片面化简单化的问题。要深刻认识到,“亲”和“清”本质上是干事和干净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各级干部要深刻懂得用权为民、担责成事、廉洁立身的道理,自觉把担当和自律统一起来,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亮明态度、付诸行动,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民营企业家也要心底坦荡地和干部交往,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决不能利诱腐蚀干部。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实际,统筹抓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看准了就抓紧干、不含糊不拖拉。把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定能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汇聚起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勇担重任、善作善成

“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对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民营经济发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的作用,要靠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敢作善为、善作善成。“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坚持诚信守法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5点要求,蕴含着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深切期待,指明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努力方向,鼓舞和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勇担时代重任,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向“新”而行、向“高”攀登,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民营企业顺应这一趋势,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定能在新的经济格局中保持竞争力。

一方面,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从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到浙江、广东等地通过数字化转型培育民营经济增长点,再到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等行动……我国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向未来,期待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开始的来料加工到创立自己的品牌,进而引领国际潮流,福建、浙江等地一些服装鞋帽方面的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十年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做这一行。实践告诉我们,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正是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打头阵。期待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用力,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专心致志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等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要打造百年老店,成为常青树,必须有先进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只有不断优化、调整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才能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突破内部发展瓶颈、更好抓住发展机遇。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使用、管理、保护机制。要深刻认识到只有素质一流才能办一流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有针对性地加以塑造和锻炼,让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薪火相传。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争先,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创造了辉煌历史。现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使命光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挺膺担当,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定能牢记嘱托,抓住时代机遇,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务实创新、克难奋进!

(综合2月19—22日《人民日报》)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