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时光的铁轨上
我的青春是在《知音》的陪伴下度过的。
出生于1979年年底的我,从小热爱文字。13岁那年,我在《仙桃日报》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并拿到了5元钱的稿费。
那天,我用这些钱给妈妈买了6个皮蛋。
文学丰富了我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让我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依然心存美好,追寻诗与远方。
16岁那年,我姐姐第一次带着《知音》回家。我捧着这本杂志阅读起来。
满纸墨香中,那些文章或催人泪下,或激励人奋进;有的让人心潮澎湃,有的给人无穷力量。
从此,我和《知音》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的我,只有极少的零花钱,却开始有了固定投入:每月必买一本《知音》杂志。
结婚生娃之后,我依然保持这一习惯。
2002年的那天,我在遛完娃回出租屋的路上,又买了一本《知音》杂志。浏览精彩文字,品读人生百态,我的内心十分满足。
当时,我在武汉市的汉正街精品服装店打工,丈夫在一家单位上班。当下班后的他,拖着一身的疲惫走进家门后,发现我手中的期刊,不免一顿抱怨:“这几块钱不能拿去买菜吗?给孩子买牛奶也行啊。”
我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其实,也怨不了他。当时的我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相比精神食粮而言,似乎柴米油盐才是为生计奔波的我们的“刚需”。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音·上半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