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觉醒文化”的名与实
作者 黄湘
发表于 2025年3月

《我们从未觉醒:新精英的文化矛盾》

作者:[美]穆萨·加尔比(Musaal-Gharbi)

出版社: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定价:35美元

本书从符号资本家的角度分析了美国觉醒文化的起因,指出觉醒文化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名不副实。

穆萨·加尔比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特朗普的第二届政府甫一上台,就抡起了砍向“觉醒文化”的战斧,其举措包括计划解散联邦教育部(理由是教育部向年轻人灌输“不适当的种族、性和政治内容”),解散并禁止联邦政府及其承包商的“多元、平等和宽容”(Diversity,equity,andinclusion,DEI)计划和部门,取消向学术机构提供对涉及性别、种族等课题的研究资助经费,等等。反对觉醒文化本来就是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对其支持者的承诺。觉醒文化何去何从,正在成为当今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头等大事之一。

什么是觉醒文化?“觉醒”的英文原词“woke”源自黑人英语,是通用英语单词awake的同义词。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保持警醒”(staywoke)是一句提醒黑人提防白人的警示语。1930年代以后,woke被用来表示美国黑人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觉醒意识。

2014年8月,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弗格森小镇,黑人青年布朗在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白人警察拦截搜查并被开枪打死。这一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BLM)运动的活动家开始广泛使用woke一词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白人群体也随之逐渐用它来表示对BLM运动的支持。该词汇逐渐流行,并扩展到种族问题之外的其他议题,例如性别认同与边缘群体权益。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左翼在多个议题上的立场趋于激进,涌现出了一组与woke相关的理念,诸如:美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白人享有白人特权,有色人种长期遭受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尤其是执法机构存在严重种族歧视;女性遭受系统性的性别歧视;个人应该有权认同任何性别,或是不认同任何性别。这些理念就相当于中文所说的觉醒文化。

进入2019年之后,woke逐渐被右翼和部分中间派人士讽刺性地用作贬义词,用以批评左翼。在这种贬义的用法里,该词汇被赋予了如下含义:一种容不下不同观点且充满道德优越感的意识形态,一种僵化的充满审查意味的政治正确。此后,woke-washing和wokecapitalism等词汇相继出现,意指某些企业借助与觉醒文化相关的社会正义议题营销并牟取商业利益,这类行为也被称为“表演式激进主义”。

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互动,导致了美国觉醒文化的兴起,以及它在后续发展中的饱受非议?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社会学家加尔比的《我们从未觉醒:新精英的文化矛盾》一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给出了显得有些偏激的结论:当今美国社会的觉醒文化,只是美国过去近百年中4次堪称“大觉醒”(GreatAwokenings)的左翼文化运动之一。每一次大觉醒运动的肇因都并非被压迫者自下而上的反抗,而是由一类争取在体制中上位的精英人群所推动的。

在加尔比看来,每当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威胁到高学历年轻人的社会地位,在精英体系中处于边缘的成员为了巩固或提升自己的地位,会利用正义和平等的价值理念来对抗精英体系内部的主导阶层。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