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梦中心,一个“还江于民”的商业样本
作者 张云亭
发表于 2025年3月
位于徐汇滨江南段的“Gate M西岸梦中心”是一个商业开发项目,沿黄浦江800米滨江岸线重新改造设计而成。

对上海本地人来说,位于徐汇滨江南段的“GateM西岸梦中心”(以下简称“梦中心”)是一个周末休闲的新地标。这个开放式商业项目2024年9月开业,就坐落在黄浦江畔,拥有近800米长的滨江岸线—在黄浦江两岸45公里贯通的公共空间范围内,这里是唯一一处紧贴江岸线的滨水商业设置。人们喜欢来这里吃饭、喝咖啡、遛宠、看演出和玩滑板,或者,什么都不做,仅仅只是坐在岸边的阶梯上发呆。

平日,每天有2万到3万人在这里驻足游览,而到了周末,这个数字是每日5万到6万人。去年国庆假期是个高峰,平均每日吸引了大约8万人前来。

事实上,梦中心并非全新事物,而是个曾一度易主的旧改项目。它的建造计划最早始于2012年,第一任业主是香港兰桂坊集团、美国梦工厂和上海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该项目属于“西岸传媒港”规划中的一环,由香港欧华尔等知名建筑公司负责设计。到了2019年,国企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接手了挂牌出售的梦中心,并通过招标的方式找到了民企华之门资本联合开发和运营。

在华之门资本副总经理陈俭看来,接手梦中心就像是在完成一篇“命题作文”。早在改造初期,梦中心就有了“三横三纵”的整体动线规划,“三横”中的一条就是位于项目西侧的知名美术馆大道龙腾大道,另一条是贯穿南北建筑群的中轴线梦中心大道;东侧则是令人瞩目的800米滨江岸线。“大的路网规划已经有了,西岸本身也有十多年发展文化艺术的历史。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在地性元素和商业业态更好地结合。”

在陈俭的构想中,梦中心应该是一个让人愿意走一走、坐一坐和到处游逛的场所,而这一设想的实现首先依赖于项目的定位。西岸板块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稀缺的江景”,但它的周边本身以CBD和豪宅为主,工作日来消费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客群。由于缺乏足够的自然客流,华之门给了梦中心一个明确的定位—目的性商业,并紧紧围绕这一定位开展招商、运营、市场营销等工作。

从布局来看,梦中心的总建筑面积为16.2万平方米,从北到南共包含演艺文化、可持续时尚、微度假休闲、梦工场和现象级城市户外五大功能分区,一共11栋建筑单体,由北到南依次按照1至12号的顺序排序(注:没有11号楼)。这些关键词的拟定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区域的整体规划和项目实际的改造进展。

北拥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和西岸大剧院,并与油罐艺术中心相衔接,梦中心延伸了美术馆大道的文化基调。由此,梦中心在北区顺势引入了一批强目的性的文化品牌,并强调文化与商业属性的融合。比如,3号楼的一层引入了运动品牌斯凯奇,二层是以建筑和设计为主题的群岛BOOKS书店,三层则是室内livehouse演出场馆瓦肆VASest。

建筑师通过连廊和楼梯等设计,将黄浦江的景观引入到城市里来。
靠近北边的是即将开幕的西岸大剧院,滨江岸线上布局的则多是餐饮品牌,它们的外摆空间可以让消费者更多地享受江景。

根据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柳亦春的介绍,这种混合的业态部分来源于他们的提案。梦中心易主后,项目主要的设计工作被委托给了大舍建筑和总部位于荷兰的MVRDV,前者负责北部建筑群的改造,后者负责南部的改造。

在梦中心项目重启之初,西岸集团曾邀请大舍围绕9号楼(2号楼和4号楼的前身)做了一项前期研究。研究聚焦于业态构成与内外空间的关系。由于人们进入文化场馆的频次其实是低于进入商业环境的,“通过文化与商业的混合,商业的人流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补足文化空间的运营,反过来,文化的元素或氛围也会影响商业空间的美学和设计定位。”柳亦春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在常规的商业品牌方面,北区还引入了On昂跑、nicerice好饭等时尚零售品牌。引进的原因正是在于它们与文化艺术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在日常的店面运营中,梦中心也会鼓励这些品牌去策划与文化、展览深度结合的短期快闪活动,从而突出和其他线下商业的不同。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